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冷不丁的冒出几句很有意思的话,这个时候其实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孩子的说话没有白教,不过怎么教孩子在餐桌上会说话呢,友谊长存小编就来说说吧。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孩子不爱吃饭,会不会因为孩子根本就不会嚼。咀嚼是吃饭的基本功,如果嚼不碎咬不烂,宝宝怎么能爱上吃饭呢?
很多人认为咀嚼能力随着宝宝的长大会逐渐完善,不用刻意训练。实则不然!
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时间表,适时给宝宝添加不同性状的辅食:
当然啦!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也有所不同,我们在平时喂养时要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的节奏,从软到硬、由稀到稠,适时改变食物性状,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
小维支一招: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咀嚼的时候仔细听不同食物的声音,木耳的声音是咔吱咔吱,喝粥的时候是吸溜吸溜……孩子因好奇不由地认真咀嚼,甚至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较硬的食物,因为较硬的食物咀嚼起来才有声音。
要让宝宝爱上吃饭,其实就是帮助宝宝建立正确的用餐习惯。
正确的用餐习惯=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环境
正确的地点
我们要让宝宝明白:坐在餐椅里吃饭和在床上睡觉一样重要,在什么地方就要做什么事情。让宝宝将吃饭和餐椅关联起来,把宝宝放进餐椅,他就知道是该吃饭了,而不是做别的事情。
平时吃加餐(如水果、酸奶)的时候,也要把宝宝放在餐椅中。
除此之外,在餐椅中吃饭不仅是一种正确的用餐习惯,更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我们平时也看到不少意外,都是在宝宝拿着餐具或者食物边吃边玩儿发生的。
正确的时间
现在很多父母,尤其是长辈,总担心孩子会饿着,不管到没到饭点,都会时不时的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样做孩子不容易产生饥饿感,自然也就拒绝按时吃饭的要求了。
如此以往,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非饭点给孩子吃东西——孩子不饿——到了饭点不吃——过了饭点饿了——又给孩子吃东西……
想让孩子在饭点,也就是在正确的吃饭时间里好好吃饭,其实做好两点就行:
控制非饭点的零食+体验饥饿——
固定正餐和加餐时间,且控制进食时间不超过30分钟;
过了30分钟,没吃完的食物就从餐椅上撤走,把孩子从餐椅上抱出来;
在下次进餐时间前,不给孩子吃东西(放心!偶尔饿一下,饿不坏身体);
这个期间,借机告诉孩子“不好好吃饭,就只能挨饿了!”
然后提前下一顿饭的时间。
建议,宝宝吃饭时最好先吃辅食再喝奶,一次吃饱,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正确的环境
就餐环境不好,对培养孩子正确的用餐习惯和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家长要格外重视这一点。
家长该怎么做呢?
关掉电视,放下手机,全家人坐在餐桌前一起好好吃饭,适当谈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把吃饭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吃饭,享受美食,体验自己进食的乐趣;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响应,出手相助,比如:
孩子在尝试了很多次,都很难用勺子把食物舀出来,即将失去兴趣和耐心的时候,我们就要帮个小忙,鼓励孩子继续尝试,还要在孩子成功后给予表扬等正面的反馈。
总的来说,正确的就餐环境就是大人要给宝宝做好表率,牵着孩子的手走向“好好吃饭”的光明大道。
相信很多妈妈看到这儿,忍不住想提问了:为什么餐桌上还能学说话呢?
还记得上文中,我们说如果孩子的咀嚼能力不好,会影响吃饭吗?其实咀嚼,还有一个很大作用就是——给说话打下基础。
咀嚼要用舌头、口腔、牙齿、面部肌肉、口唇等共同配合才能让食物变碎并吞下。在长期的咀嚼中,不仅锻炼了面部、口腔等肌肉,还训练了唇舌等器官的灵活性,而这些肌肉和器官也是说话时需要运动的。
所以,咀嚼能力不好的宝宝,通常语言学习能力也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例如发音的清晰程度等。
我们对于家的美好回忆,有很多都是在餐桌上:
一家人围坐在一张餐桌前,你帮我盛饭,我给你夹菜,有说有笑,再普通的家常便饭,都觉得有滋有味,而这种味道不就是幸福的味道吗?
中国人爱吃,一方小小的餐桌被我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