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认同是什么?深刻认识“五个认同”思想的哲学意蕴

在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

在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好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战略布局和方法路径,充分体现了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的理论境界和实践智慧。只有从哲学高度深刻领会“五个认同”思想的丰富内涵,才能准确把握“五个认同”思想的时代洞见和真理力量。

“五个认同”思想有助于确立身份认同。“我是谁”的问题是人类思想意识的重要出发点。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社会,“我”与国家的关系、与族群的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处于尤为重要的地位。“五个认同”思想强调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根本上奠定了各族群众自我意识的基础,也为每一个“我”思考相关问题确立了逻辑起点和价值原点。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形成和巩固始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立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和价值基准,消除偏失观念、廓清干扰因素,从而避免身份焦虑、唤醒主体意识。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抛弃仅仅看到“多”而看不到“一”、仅仅看到区别而看不到联系、仅仅看到个别而看不到整体的狭隘视角,坚持透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来客观、全面、辩证地认识自身,从而发现每一个“我”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分子。

“五个认同”思想有助于增进情感认同。情感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五个认同”思想通过强调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情感认同的明确指归和可靠依托。与此同时,国家、族群都是宏观的、高度概括性的共同体,文化是它们的具体表征。同源的历史记忆、相近的生活方式、共通的价值标准正是情感共鸣的“振源”所在。“五个认同”思想强调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凸显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血脉和亲缘关系,促使各族群众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同乡人”,以文化认同触发情感认同,情感认同反过来又确证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夯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五个认同”思想有助于强化理智认同。理智认同最深厚的根基在于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考察和对未来的关照。“五个认同”思想兼具历史视角、现实视角和未来视角。从历史视角看,“五个认同”思想强调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历史事实,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继而强起来的根本保障这一重大历史真理;从现实视角看,“五个认同”思想强调各民族之间交往愈加频繁、交流愈加充分、交融愈加深入这一必然趋势,同时强调民族问题与宗教、安全、政治、文化等问题错杂交织,极端风险因素依然存在这一未决难题;从未来视角看,“五个认同”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所揭示的前进道路,同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期盼的宏伟愿景。“五个认同”思想能够承继历史、切中现实、指引未来,既顺应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主观意愿,将潜意识的情感认同推升为有意识的理智认同。

“五个认同”思想有助于感召行动认同。思想问题来源于实践,其解决与否最终也体现在实践之中。“五个认同”思想以解决民族团结工作中的思想问题为着眼点,涵盖了行动主体、环境背景、动力机制、价值目标各个方面,从而构架了一套完整的行动哲学。“五个认同”思想强调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明确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行动主体地位,号召每一个“我”担当主体责任、自觉参与行动。“五个认同”思想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各族群众行动的广阔背景,促成系于同一个精神纽带的各民族之间“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五个认同”思想强调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坚持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于方方面面,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有一个稳定、强劲、持续的动力系统。“五个认同”思想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中国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和作为各族群众共同追求的普遍性,将每一个“我”融于根本价值目标的同时也为每一个“我”的行动提供了终极方向。

  • 发表于 2021-04-10 21:18
  • 阅读 ( 2011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