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之银,经他的工艺化为茶器

陈英泽和曹浩成立的“南作器工作室” 主要探索银材质的可能性 “实验性”一直是陈英泽的创作出发点 他不局限于某一种风格或者某种效果 在探索银材质的特性、工艺和审美上 追求自己的...

陈英泽和曹浩成立的“南作器工作室”

主要探索银材质的可能性

“实验性”一直是陈英泽的创作出发点

他不局限于某一种风格或者某种效果

在探索银材质的特性、工艺和审美上

追求自己的个性表达

The Designer|设计师

陈英泽:金属工艺师,独立设计师,1990年8月生于福建漳州,2013年大学毕业后成立南作器金属艺术工作室。目前常驻景德镇从事设计与创作。一旁是代表作品《融》。

对茶器的兴趣来自文化的滋养

在20岁之前,陈英泽一直生活在老家福建漳州。从小他就浸润在闽南传统文化中。家乡人对神明、佛教及其他各种宗教抱有敬畏之心;平日里喝茶、看木偶戏、看庙宇……这些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整个原生环境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氛围,以至于我以为全中国人都是这样,直到出省去了南京才发现,好像只有东南沿海这样生活。”

这样的耳濡目染也影响了陈英泽日后的创作,原生环境形成了他对茶和茶器的认知;当地民俗也影响了他的审美趣味。在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之后,他的专业是首饰设计与金属工艺。随着对工艺积累日渐深入,他发现金工和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金属和锤子成为他创作的工具。

探索银材质的可能性

在毕业之后,陈英泽和同学成立了“南作器工作室”,主要探索银材质的可能性。相比其他金属材质,陈英泽喜欢银的干净、温润,如珍珠、月光般的雅致气质,“你就会越来越喜欢它、越做越舒服”。

“实验性”一直是陈英泽的创作出发点,他不局限于某一种风格或者某种效果,在 探索银材质的特性、工艺和审美上,追求自己的个性表达。

同年完成的“山水”系列也是南作器的代表作。他们在学国画的好友影响下,对山水画做了研究,藉由专业工艺的特质把原本是平面的笔触转换成三维立体的肌理。到了2018年,在看完捷克艺术家阿方斯·穆夏在南京博物馆的回顾展后,他借鉴了穆夏的艺术风格,融合自己的工艺及太湖石的审美意趣,创作了作品《漏透》。

作品《融》则是2018年陈英泽用传统金属工艺表达个人观念的尝试,以银和瓷两种材质、运用中国传统雕塑人物手的局部,对立和统一的组合形式,来表达“空中善恶观者填之,不管所填何物皆该得‘融’”的意向。

从最初接触金属工艺至今,陈英泽投入了近10年的时间。他把自己的创作分为 三个阶段:求学期间的3年是工艺积累阶段;成立南作器的前三年,是学习探索个性风格时期;到了最近的三年,他发现自己进入持平期,在原先的创作中持续调整、完善。

“后来的三年可能更多的是让这些所谓曾经可能是一闪而过的感觉,沉淀成现在看到的、目前还算立得住的一种效果。我还要在个人作品上实现一些创作欲。”

“当你的工艺不再捉襟见肘时,你的心思就完全放在如何去让一把壶变得更有道理、让装饰更有道理。”而这一切“一定要用时间堆砌,每一锤你们都能看得到”。

南作器的其他作品

  • 发表于 2021-02-19 09:57
  • 阅读 ( 340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