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十三五”成绩单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

“十三五”是北京市发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其每一步也为“十四五”的谋篇布局蓄力。2月7日,在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北京市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

“十三五”是北京市发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其每一步也为“十四五”的谋篇布局蓄力。2月7日,在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北京市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杰群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再次焕发生机活力,三条文化带建设成果显著,公共文化落地项目不断增多。同时,会上也“剧透”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新规划,包括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质化、供给方式多米化等。

历史文化资源逢新机遇

立足“十四五”开局,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蓝图正日渐清晰,而回首过往五年,首都在文化建设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备受瞩目。

2月7日,北京市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召开。王杰群在会上指出,“十三五”时期,北京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的功能,按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快进键。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再次焕发生机活力。通观过去5年的成绩单可见,革命文物形成集中连片主题保护;深入贯彻“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制定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和实施细则。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牵引,同时着力推进胡同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并通过城市“双修”重塑老城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三条文化带建设构建起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标识。王杰群指出,“十三五”时期,三条文化带上的文化遗产成为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北京大运河源头的白浮泉遗址,再现龙泉漱玉的景观,并通过腾退打造人民共享的遗址公园;城市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开工建设,即将成为副中心新的文化地标;三山五园地区作为全国首批六家之一,获批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资格;首钢实现了在双奥背景下“从火到冰”的转变,成为了新时代城市复兴新地标;“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开展长城修缮工程41项。

谈及三条文化带建设的成果与远景,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副所长吴文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文化带建设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她表示:“希望接下来能够打破行政分割,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文化带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化建设。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等,增加国家和社会资本的投入。”

公共文化项目大幅增长

“十三五”时期,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落地项目不断增多,公共文化服务日渐丰富。

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引领下,每年安排重点任务和折子工程上百项,涉及文物保护、文化设施、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其中,环球主题公园将于今年正式亮相;新国展二期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等项目业已启动;郎园、798、咏园等一批老旧厂房利用等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北京文化产业一大特色。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也不断丰富。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刘贵民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全市建有四级公共文化设施6844个,覆盖率99%,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配送图书289万册,提供文化活动34万场,下基层演出4.7万场,培训6500名基层文化组织员。创办首都市民音乐厅,演出240场。年均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2万场”。

刘贵民同时指出,“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引领效应显著,出台了《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等文件,建立了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机制,鼓励社会化发展。海淀、石景山区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州、大兴等五个区建成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从总体情况来看,北京公共文化领域的建设从设施级别,到覆盖人群、活动密度等方面都是全国领先的。”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谈到。

“十四五”规划新剧透

适逢承上启下的时间节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十四五”又将有哪些新动作?

谈及“十四五”的规划远景,王杰群表示将在多个重大领域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包括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彰显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推动文化“走出去”,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等多个方面。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刘贵民指出,到“十四五”末,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日趋完善。重点任务包括5个方面:“一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身边化。重点加快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质化。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米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阅批主导下,鼓励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个人,发挥各方作用,多种供给形成合力,丰富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四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五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在“十四五”期间走向供给多米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导向,魏鹏举表示:“此前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来自阅批支持、供给的项目占据多数,人们也更多地关注‘投入多少’的问题。在新的时期,强调的是‘提质增效’,投入方式要提质——不仅仅是公共财政投入,还要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与此同时,还要考量投入后产出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例如新建成的图书馆,不光是看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是要考虑能够吸引多少人群的利用,关乎人们真正的获得感、满足感。”

北京商报记者胡晓钰

【以上内容转自“北京商报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北京商报网站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发表于 2021-04-05 11:12
  • 阅读 ( 310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