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熊孩子”背后的标签是因为缺乏规则意识,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家长应学会如何给孩子立规矩,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接下来友谊长存小编就来说一说。
一.界限分明型
这类型主张事先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哪些事情不能做,并且给出很清楚的后果。孩子可以自己选择,但是相应的也要承担这种选择带来的好的或者坏的后果。
用这种方法的家长,最容易犯的让方法失效的错误有以下两种:
1、 没有提前预测问题、没有提前说好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比如你要去商场,最好能预见孩子会出现哪些状况并且和孩子沟通,而不要等孩子进入到场景下了再非常突兀的抛出惩罚,孩子就非常容易进入对抗状态,而且下次还是一样犯,最后孩子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暂停行为,并没有真正在内心建立起规则感。这样未来很容易引起孩子撒谎躲避惩罚,惩罚的效果也会随着年龄越来越没用,还非常破坏亲子关系。
2、 一旦违反一定要实施后果,否则家里的规则会越来越像可听可不听的“建议”,特别是,如果家里妈妈说违反了规则就要XX、爸爸回头心疼,或者说要求宝宝一套、父母自己又是一套(最典型的就是不准孩子大声哭闹,自己一骂起来嗓门儿比谁都大),那就完了,这规则意识建立起来就很难。
二.柔性管教型
这一类型的方法,虽然也会告知孩子违反规则的后果,但是柔性管教并不愿意刺激孩子的羞耻感,而是注重练家长内功(控制情绪不要爆发),往往使用相对幽默轻松的方法,分散和转移孩子执着的注意力。《游戏力》是很典型的这类方法。
想用这种方法的家长要注意了:
1、你得能控制得住自己当下产生的各种情绪,用开心的、有趣的方法,将孩子从执念中带出来。很多时候,家长自己这一关最关键。我家云宝爸刚开始学了游戏力的方法以后非常兴奋,觉得这就是最适合爸爸的方法,结果遇到状况时,自己先上火了,哪里还顾得上想游戏。所以这招不是普适的,天生脾气好、会另辟蹊径的、有幽默感的家长做起来无师自通,有些人就是怎么也学不会。
2、当然,此条对年龄较小的宝宝,在很多情况下都适用。特别是当孩子哭闹得太厉害得时候,先转移注意力,经常都是最佳选择。不过我始终认为,在事情过后,家长最好能找个平静的环境跟孩子复盘一下,特别是1岁以上的孩子,否则糊弄过去的事情以后还是会再出现的。
三.情感教练型
这一类型特别强调与孩子共情,理解他们出现问题和情绪的时候背后的原因,并且告诉他们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家长可以陪伴他度过这些情绪。很多事儿,情绪解决了,问题也自然解决了。
情感教练型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包括:
1、假共情。有不少家长,学会了“我理解你”,然后把这句话变成了套路,其实自己内心没有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嘴上扣一句“我理解你”,紧接着“但是……”就开始喋喋不休的教训孩子。孩子是很敏锐的,你是真的理解,还是只是为了堵住他的情绪,孩子是分得清楚的。这也是为啥有些人会觉得共情了没用。
2、情感教练也并不是仅仅只共情就完事儿的,要真的学一些应对情绪的办法,比如上面说的把情绪画出来、用语言说出来,甚至用一些安全的方式发泄出来,都是可以帮助到孩子的。
3、另外一定要记住,理解孩子的感受不等于可以宽容违反规则的行为,该坚持的规则还是要坚持!共情完了心就软了,原则没守住,那这个规矩是立不起来的。
四. 助理陪练型
这一类型的解决方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主要由家长给出解决方案,到孩子稍微大一点以后,就要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方案。找办法的过程,一来可以帮助孩子冷静,二来还能给孩子掌控感,觉得主意是自己出的,遵守起来会更容易。
对一岁到三岁的孩子,父母就可以开始解释自己的方案了,刚开始的语言一定要简单明确,比如告诉宝宝,“如果很失望,就说抱抱”,然后妈妈就会给出一个温暖的拥抱。逐渐的,孩子学会了主动说出抱抱这样的解决方案,就简单多了。就过渡到第三阶段了。
对三岁以上或者这方面锻炼得比较好的孩子,可以开始问孩子他的解决方案。“我看得出来你很想要这个玩具,但是家里有很像的,而且它很贵。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用这种方法的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有两个:
1、解决方案和孩子年龄不匹配。比如对着一岁以内的孩子长篇大论的讲道理,而一岁以内跟他们共情讲道理都是听不明白的,说多了孩子反而会觉得,这样做引起了家长的关注,是件好事儿,反而变本加厉。三岁以内的孩子最好都从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教起。而到了三四岁,孩子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家长给的解决方案已经未必是他们想要的了,这时候要特别注意让他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
2、 着重点要放在强化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批判错误的做法上。这一点对越小的孩子越是真理。孩子拿着玩具往地上摔,要强调的是玩具应该这样拿,而不是“不要摔”。
以上盘点了各种有效的规则意识培养的方式,孩子的年龄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大家可以各取所需,甚至对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场景下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当中很多学者都对孩子幼儿时期和学龄时期规则意义的成长进行过很多的研究。
三岁左右
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处于在认识情绪初级的阶段,对于幼儿园的规则还是被动地跟随。因为幼儿园的生活是在老师的管理下所进行的。老师的这种威严和情绪对于孩子是产生的一个直接的作用。
孩子的心里可能觉得如果不遵守老师的指令的话,老师会生气。相对的如果遵守规则的话,老师就不会生气,所以他不得不被动的跟随。
在这个时候,孩子就已经初步认识到别人简单的情绪,比如说生气、高兴等等。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遵守幼儿园的规则,但是他对规则的真正的含义并不是很清楚。
四到六岁
四岁的时候,孩子认识情绪表达规则的能力会逐渐的增强。他们逐渐能够意识到积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以及这些情绪和规则方面的一些连接。
比如说孩子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体会到老师是允许在按照规则的指导下去活动玩耍的。同时孩子也逐渐的体会到在这个大的规则范围里面,他可以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等等这些活动过程当中的快乐。
当孩子到了五岁左右的时候,表达消极情绪和认知规则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他能够相对清楚的认识到规则是需要小朋友共同遵守的,所以会更加主动的去遵守,而不仅仅是为了老师不生气。
在规则的范围里面,他也能够逐渐感受到相对的自由和部分好的情绪。同时在一些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会体验到一些不好的情绪。
六到九岁
这个时间段,孩子对于社会关系以及行为规则方面的认识又有了一个更加明显的提高。他们在处理同伴之间矛盾的时候,年龄较大的孩子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更加的符合社会规则。
他能够用相对合理的方式,而不是冲突和攻击性的方式去解决一些同伴矛盾。例如大家同时想玩一个玩具,年龄相对较大的孩子他就会逐渐地遵守按照顺序来玩同一个玩具这样的规则。
以上就是有关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在合适的时间教会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同时也尊重孩子。
706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