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做后台设计,会有很多列表和表格,而且每一个列表往往都会跟随一些操作,比如编辑、流转。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列表,操作都是放在最后一列。我们涉及到移动办公,需要兼容Pad。操作放在最后一列并不便于用
给你讲个故事。
轨距指两条轨道之间的宽度,一般以钢轨的内距为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1435 毫米的轨距建设铁路,称为标准轨。1937年,国际铁路协会正式确定1435 毫米为标准轨距或者国际轨距。
而“1435”这个数字,是沿用了英国马车的车轮距。
其实在火车出现之前,铁轨就已经存在了。人们利用马车将煤从铁轨运出,所以铁轨的轨距,就是马车的车轮距。
以前英国的老路上,马路辙迹的宽度就是1435毫米,如果马车使用别的宽度的车轮距,路上凹陷的路辙很容易将马车的轮子撞坏。所以车轮距的宽度,一直被设为1435毫米。
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古罗马有关。古罗马时期,罗马人为军队在欧洲铺了许多路,辙迹尺寸就是1435毫米。这个尺寸是罗马战车的宽度,更是两匹战马屁股之间的距离!
众所周知,火箭助推器中装满燃料帮助火箭升空。然而,助推器的宽度不是科学家决定的,而是火车的轨距决定的。
火箭助推器体量大,只能用火车进行运输,火车穿山越岭时会穿过涵洞,而涵洞的宽度和火车轨距相关,所以助推器的宽度依赖于火车的轨距。
所以大概因果逻辑是这样的:
马屁股的宽度->马车的宽度->马车的轮距->路的宽度->马车轮距标准化化->马车用铁轨的轮距->火车的轮距->火车轮距标准化->火车货箱尺寸->山洞尺寸->火箭助推器尺寸->火箭尺寸
同理类比的话:
最后一列是操作的现象,这是经过多轮验证迭代,并被大家认可的行业标准,并且用户据此养成了相应的习惯(也可以说习惯变成了标准),发展了一整套完成的体系和方法论。
像是开车走路靠右行驶,铁轨的宽度等等一样。
当时是从0->1,你可以从0->1->2,比如提升轨道质量,减少地基沉降等等,但是要想反着来,说我要变一下铁轨轨距,就要变革整套体系标准,整个社会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先问一下“航天总局”是不是答应。或是自取灭亡。
当然,说回来,如果你的方式特别符合用户的场景,体验会提升很多的话,也可以做出一些改变,不用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