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出行,网上购物的时候,经常遇到例如在同一路线打车,今天和明天价格不一样,亦或者好久没有点外卖了,忽然有一天想到外卖平台,消费后感觉特便宜……以上现象虽然不全是“多付钱”的场景,但给互联网用户造成
我觉得大数据“杀熟”这个其实各个有大数据运用能力的公司都有。被用户发现了其实是吃相非常难看的。换个角度,所谓“高级”用户,得到的福利和补贴比普通用户多,这个算不算大数据杀“熟”?
举个具体的栗子:各种外卖通过红包补贴的方式,进行不同的补贴与运营策略的刺激。当然这个也可以看做是大数据“杀熟”,有人得4块钱,有人得1块钱,但是会让用户觉得自己被杀了吗?某种程度上来看,会好很多。因为大数据类型的应用,如想探求人的个人特性的动作,从产品上看做加法会比直接做减法好;
另外一个栗子,滴滴的相同路线不同价格,携程的相同时间搜索机票价格竟然不一样。我是看不懂。这就是用的减法,感觉自己被“杀”了;如果给你做加法,给你50,给别人经常买机票的100的优惠券,是不是反倒觉得自己被“杀”杀的有道理,人家是因为会员或者经常买机票才比自己得到的多;
大数据的应用是用来辅助一系列的刺激与运营动作,极少场景下是驱动运营,要记住用户永远是爸爸,爸爸不来了这个才严重。。
个人认为基本没有。。你身份证号码都包含你的性别与地区,在互联网甚至线下(海底捞)都能记录你的各类行为,只是画像的丰富维度不一罢了;
对于简单粗暴对用户不友好的,建议卸载与投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