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账的角度回答下这个问题,先看下活动中角色的行为,再分析下各自的收益情况。
角色行为
商家:提供参与不同折扣玩法的商品
平台:设计折扣玩法规则、推广获客、投入现金补贴
消费者:追求折扣下的消费
收益分析
商家:折扣节时商家的收益有两种模式,一是薄利多销,二是赔钱冲量,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数学计算…总之,促销活动中商家在平台制定的规则下主动让利,以获得不同的收益结果(主要是现金,还有客户拉新与留存、口碑等)
平台:抛开协调、策划、宣传这些,平台的显性成本主要在于活动的现金补贴,那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个补贴呢?这个问题还要结合平台的收益来看。平台的收益有哪些?一是GMV的提升,这就会随后反映到收益报表与股价上;二是用户的长期价值提升,包括但不限于新用户获得、老用户的消费习惯培养、整体的消费升级这些;三还有一些不太好衡量的价值,品牌、公关、粘性上的价值。可以看到,平台如果只追求从“上帝角度”策划一次“商家让利薄利多销”的活动当然也可以,不过由于商家让利力度有限,活动能撬动的用户参与程度想必有限,没法和粗暴的“400-50”规则带来的效果相提并论,还要考虑活动占用用户的认知成本…所以平台下场补贴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背后一定是长期收益最大化的一笔账
消费者:这个就不分析了,case很多,但所有情况下用户在心理上一定是感觉自己“占了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