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良好的校园规划和教育建筑质量则是其基本保障。本站记者特邀华北理工大学新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师贺耀萱先生,谈一下新时期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和要点。贺先生于2013年代表天津大学设计院主持设计的华北理工大学方案一举中标,该校于2013年开始建设,2016年投入使用,校区规划布局收获了学校师生的高度认可。
贺先生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天津大学博士,建筑设计及改造专家,在高校任教,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设计类专利五项,课题六项。2005年至今,主持或参与的各类工程设计累积多达220余项,其中不乏经典作品和获奖作品。
1、以人为本的功能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其校园主要两大功能分区就是生活区和教学区。由于大学和部分中小学普遍实行全日制,因此校园生活区可进一步分为宿舍区、运动区、和食堂及商业服务区。 不少校园规划设计以“教学第一”为由,首先关注教学功能组团布置,其他功能次之,且普遍过于强调轴线关系。实际上,设计关注重点反而应该落在生活区。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功能分区理念并非是简单口号,而是要切实以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为中心布置校园功能。除了动静分区、建筑朝向等基本注意事项外,还有关键一点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活动半径,这一点在大学校园设计中尤为重要。以华北理工大学规划方案为例,新校区学校规划占地4500亩、总建筑面积103.6万,集成合并了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因此体量巨大,东西宽1800米,南北长1100-2000米。而高校学生步行活动半径一般在800米范围内展开。因此方案没有以教学建筑为切入点,而是将宿舍区作为设计先导,将教学区、食堂和运动区围绕宿舍区设计,最大程度方便学生,实现功能布局人性化。
2、以人为本的流线设计:把握校园生活作息时间
在校园流线设计环节,一些理念我们耳熟能详,如人车分流,流线分区,大学校园里还有绿色交通,慢行系统等等。这些理念固然重要,但校园流线设计最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就是定点人流量集中。 所谓定点人流量集中,是指学校上下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在上下课的间隔里,校园内会突然爆发大量的集中人流,往返于宿舍区、教学区和食堂区之间,这一现象在中小学校园中更为明显。因此不仅要保证这些集中人流流线的路径相对较短,通达顺畅,还要保证有足够的通行宽度。这既要求设计师对学生作息有充分了解;还要有较高的总图空间组织能力。例如贺先生设计的导航葳格国际学校泉州校区方案设计,需要在紧张的用地范围内设置幼、小、初、高四组校园体系,互相既要独立有要关联。通过反复的推敲,不仅要保证各项布局合理,还实现了各个校区学生流线的便捷性,通畅性、宽阔性要求。
3、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还自然以自然
校园的室外环境空间规划非常重要。有些方案过于注重轴线的表达,甚至习惯于将轴线贯穿整个校园,并设置纵向大型广场空间。实际上这些广场空间的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是对空间资源的浪费。
校园环境空间的布置更应该追求散点化、自然化的设计原则。礼仪性广场的设置适度即可。例如贺先生设计的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一期迁扩建工程投标方案就是很好的例子:以当地水乡网格的原型打造散点布局,统一贯通的绿化空间体系,绿化水系不仅是景观系统,也是构成校园格局的重要部分,提升了绿化系统的功能性价值。 自然性原则之一就是尽量通过环境生态本身营造景观环境,不易过度的堆砌人工景观。再次以华北理工大学规划为例,通过环湖绿化带和校园北侧30公顷人工保留湿地的结合,有效调节校园内的生态平衡,实现自然化、宜人的校园环境,同时也为校园未来保留可持续发展用地,真正实现可持续生态理念。
贺耀萱说,尽管从功能、流线、环境的角度开展设计有些老生常谈,但真正做精做细,推敲深入却并非易事。其关键在于设计的前瞻性,需要设计者对未来发展有准确的判断和把握。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教育基础设置已呈现饱和状态,而且未来各个学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教育事业必然要从重数量向重质量方向发展。因此对于校园设计来说,其必须具备灵活的适应性能力,这不仅要体现在规划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上,也要体现在校园建筑的多功能可变性上,如此才能为我国未来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