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战争是动态而不是静止的,在抗战时期有些省市属于“一度沦陷”,也就是日军为了战役目的而攻掠后,又因为兵力不足而放弃了。尤其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重庆阅批的军队一败涂地,致使许多在抗战相持阶段还掌握在中方手里的省市,也遭到日寇铁蹄的践踏。
在这次战役中,华中和华南日军冲进了广西和贵州,差一点攻进川渝。而华北日军几乎完全占领了河南,并越过了豫陕边境,虽然没有能够迫近潼关即被阻截,但是仍然把陕西的“不破金身”给打破了,所幸日军兵锋渐疲,在胡宗南第一战区的中央军和陕军的联合迎击下,双方最终在豫西形成对峙。
一般意义上,历史上将“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寇占领的地区称为“沦陷区”,截止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的统计,共有九个省属于“全省沦陷”,包括东北三省(辽吉黑)、热河和察哈尔(这两个省解放后取消)、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另外一个是宝岛。这里要解释一下,尽管在上述省份中也有抗日力量的存在,但主要为游击武装,并且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均被日军控制。
另外一些省份属于“部分沦陷”,也就是中国军队仍然能控制这些省的一部或者大部,而与日军形成战线对峙。其中包括第一战区所属的河南省(1944年以后98.5%沦陷),第二战区所属的山西省(98.2%沦陷),阎锡山最惨的时候还剩下四个县的辖区,其中还只有永和和平顺两个县是完整的,没有被日军侵扰。
顾祝同第三战区“部分沦陷”的省份居多,包括浙江省(78.6%沦陷)、江西省(63.5%沦陷)、安徽省(81.9%沦陷)和福建省(18.5%沦陷);薛岳第九战区则是犬牙交错的状态,湖南省最终沦陷面积为68.4%沦陷,是以长衡会战中长沙和衡阳陷落为标志的;张发奎第四战区辖地为两广,其中广东省70.3%地区沦陷、广西省68.6%的面积沦陷。
陈诚的第六战区的主要辖境是鄂西、湘西和川东,其中湖北省境内69.3%沦陷;傅作义第十二战区的绥远省,则有71%的地区沦陷;昆明行营龙云的地盘是云南,前后有3.3%的地区沦陷,占比较小;而日军一度冲进去的贵州,很快就被汤恩伯的部队撵了出去,短期占领的面积占全省的4.8%,因此,上述“部分沦陷”的省份为13个。
当时的国民阅批有六个直辖市,分别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青岛和重庆,显然抗战期间沦陷了五个。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沦陷区的面积统计不是说每个村镇都被日军侵占,而是以各县为单位计数,一旦某县县城沦陷且附近不再有建制中国军队,则视为全县沦陷,因此按日军的兵力密度折算,实际沦陷的国土面积要大大低于按县城计算的方式。
(大体形势图)
按国民阅批1931年的行政区划,全国当时设立28个省(另外有西藏和蒙古两个一级行政区),按照前述9个完全沦陷和13个部分沦陷的数据,则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始终没有沦陷的应该只有八个省(或地方),分别是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甘肃、西康以及一个西藏,30个一级行政区中22个被日军占据或者侵扰,可见抗战之艰难。
这里面跟今天的区划相比,少了海南省(基本论陷)、内蒙古地区(塞外四省占其大部分),算起来还真不差多少。笔者唯一质疑的是陕西是否被日军侵入过的问题,在阻击日军入陕的战斗中,李延年率领的第34集团军是在灵宝与敌人鏊战,而灵宝本来就是豫、晋、陕三省的交界地带,并且为了冲破李延年所部的阻击,日寇第69师团还绕过秦岭进行迂回,所以说一点也没有踏入陕境,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但是日军鉴于粮弹耗尽和地形不利,最终下达了撤退命令,所以其大部队确实没有通过豫西山区进入陕境,那么就按官方统计,暂时将陕西划入未沦陷区。至于今天的四个直辖市,则依然只有重庆没有沦陷。在豫湘桂战役后期,重庆阅批已经做好了撤往西康的准备,而陕西省府和军政机关也准备出逃汉中。
所以,豫湘桂战役的溃败确实是祸国殃民的失败,许多省市在战略相持阶段中整整坚持了六到七年,却终于在胜利前夜却遭到日寇的洗劫,殊为遗憾!
(这是日本人绘制的形势图,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