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张照片你可能会吃惊:图中的Marco是做什么研究的?
事实上,Marco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科恩实验室的研究员,他是上述基带漏洞的发现者。
Marco 告诉雷锋网,本来他在意大利好好做着研究,有一天,在YouTube上看到了陈良的一则演讲视频,深受感动,受到“内心的感召”,一心想加入这个团队,于是小伙子直接联系了某次大会上认识的科恩实验室成员,与陈良建立了联系。
科恩安排 Marco 在中国玩了一天,双方聊得实在很愉快,于是 Marco 就留在了科恩实验室。
动笔前,一位同行问我,这次比赛好像没什么新鲜点:你看,都是补洞、撞洞、掉链子什么的,每次比赛不都这样吗?
其实,在与科恩的对话中,他们曾回答比赛之于自己的意义——
陈良:一年没有几次这样的漏洞可以破解,你在探索一个未知世界,当一个完全不可控的东西变得逐渐可控,最后这个东西被你远程攻破,我很享受这样一种体验。
傅裕斌:我觉得主要是兴趣。对这个东西挺感兴趣的,这是从一个什么都没有到最终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非常好的效果的过程,研究整套攻击的流程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情。
梁伟:通过打比赛,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他们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很多奇迹,我们也会通过努力实现目标,增强自己的信心。现在在做很多事的时都会想,这么难的事我们都做到了,现在的事情也不算什么。
谢天忆:打比赛会学到很多东西,最后这个东西能不能打成,还是有一些运气在里面,通过研究这个东西,总归能学到新的东西,特别当你涉足一个未知领域,比赛可能会强制驱动你去学习,这些东西可能是平时自己想学,但觉得非常痛苦的东西。
冯震:我刚来科恩实验室第一年时,没有参加这种比赛。但是,我们都会转发一些朋友圈消息。当时我转发之后,吴老板(指科恩实验室负责人吴石)在我朋友圈点了个赞,而且对我说——我看好你,那时吴老板直接把我调到了别的组研究浏览器。我当时想,我一定要搞成,不要让老板失望。在某种程度上,吴老板像我的师傅一样,第一次比赛特别紧张,特别害怕撞洞,吴老板告诉我,你不要紧张,就算你成功了,你也只是运气好而已,但既使是失败了,你觉得你明年还会再失败吗?我运气比较好,第一年就成功了。时间久了,现在我更把比赛当成是一个大家享受、团结合作的乐趣,没有人喜欢失败,但是大家更看重的是团队的成功,在这种氛围下,已经超越了个人利益,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获得最好的成功。
我想,上述三个故事就是这些感想的承载。只有真的热爱与拼尽全力,才会去挽救赛前“失控”的工具,才会在外界环境不如人意时争分夺秒,面对对手时绞尽脑汁要赢。
他们的对手,从来都是自己,他们要超越的,也是每一次的自己。
这样的故事,我从来不嫌多,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