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故事的人,绝大多数,都有这种痛苦体验吧!
痛彻心扉,痛的死去活来,更多的时候,是形容一种感觉,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怀”。
还真别说,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属于“心因性”痛,出现这症状后,不能自行缓解者,就需要药物介入和心理干预。
在临床上,专家是怎么定义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所谓“心因性”痛,是指未能找到明显躯体或内脏原因的痛,也就是中医所认识的:怒、喜、悲、恐、惊、思等“情志所伤”引起的痛。
心因痛,常见于精神病和癔症患者。据 Gellmore(1969)报道,情感障碍性的精神病患者在抑郁期,痛症的发生率可高达30%,其中多数是持续性的和难以解除的。癔症性痛也是心因性痛的实例,而不少神经衰弱患者则经常诉头痛。有研究者认为,心因性痛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患者乃借喻“痛”这个词,来表达他所遭遇的心理上的痛苦,这时应当果断,给予镇静和心理治疗,以改变其情绪状态固然,这种情况或许是存在的,刺激仅引起不愉快的情感,而不伴有特定的感觉,和相应的反应,例如因极度的悲伤和愤恨,所致的“心痛欲裂,痛彻心扉”,不能列为生理学意义上的痛。但是,当考虑到痛,所固有的强烈的,情绪色彩以及情绪,对痛的产生和维持的反作用,就不能不感到,心因性痛这一术语的弊端,它往往可导致,把带有强烈情感成分的痛,看作为“想象的痛”,否定了其中所包含的,严格的神经生理学成分,进而导致对患者提供,不充分或不恰当的治疗,这是极为遗憾的。当然也有不同看法的,例如 Liebeskind(1977)尖锐指出,痛感觉分类中,不应当有心因性痛的地位。痛感觉只应该区分为外周性痛、中枢性痛和原因不明的痛三类。
疼痛对身体都有3大反应:
1、局部反应,受刺激局部出现程度不等的血管扩张,引起局部皮肤潮红。
【支配受刺激部位的神经纤维(即传入神经米的轴突)末梢被兴奋以后,刺激的信息在沿该神经纤维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以前,就逆向地通过其分支的末梢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转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管的舒缩活动。】
2、反射性反应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来完成。
不管痛觉是否存在或是否被表述出来,一旦受到伤害性刺激的作用,反射性反应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程度不等地表现出来。
例如:一种罕见的疾病称为先天性无痛,患者从来不曾有过痛的感受经验;或因不可忍受的顽痛而接受脊髓前侧束切断术的患者,术后对侧肢体痛觉消失。这两种患者在行走时可能突然出现缩腿反应,当检查原因时才发觉原来是铁钉刺入足底的缘故。又如有一部电影描述一位士兵被敌人俘虏,受到严刑拷打毫不叫痛,因而被怀疑是否确实不感到痛,但受命对他进行检查的医生则发现,这个士兵因为剧痛而导致明显的瞳孔散大。
3、行为反应
机体对伤害性的刺激作出的躲避、逃跑、反抗、攻击等反应。任何一种行为的表现总是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并且对当时的情景分析和判断都有关系,这情况再分析下去,就进入心理学范畴,我们就不再展开。
除了上述疼痛,对身体的反应,现在来说说,大家都想知道的重点,疼痛,到底对我们身体,有那些影响?
1、精神心理:长时间慢性疼痛,可以导致抑郁症。
2、神经内分泌系统:血糖升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甲状腺素,等均增加。
3、循环系统:疼痛剧烈可以引起心脏停博,血压升高和血压下降,虚脱,休克等。
4、呼吸系统:过度换气( 可以引起呼吸性的碱中毒,最常表现为口周、四肢皮肤出现发麻的症状等。)
5、消化系统:恶心,呕吐,消化功能障碍。
6、泌尿系统:尿量减少(反射性血管收缩,垂体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的。)
总 结:不管这些学者如何研究,总要归于事件的本质,因为所有的疼痛,都是个人主观的知觉体验,不管是神经性的,还是心因性,都是机体遭受到伤害性因子侵袭的信号,这种信号提示机体组织有损伤或是损伤性威胁的刺激。在临床上,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会变得烦躁不安;剧烈疼痛可以短时间内改变人格,甚至认自杀倾向;认识疼痛,积极面对,只有对疼痛了解清楚,就可以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
我是中医尹侠,你的关注和点赞,就是最大的动力。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中医#
中医针对疼痛引起反应的治疗,太多了,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风、寒、暑、湿、燥火等都可以引起疼痛。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治疗方法就不一样。在古代有麻沸散,针对身体疼痛,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还有如,散寒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和寒邪所致疼痛。另外,通经止痛,适用于经络不通瘀堵引起的疼痛。
对于疼痛,老祖宗有很多治疗方案,今天在这就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