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来,白马股、“漂亮50”为代表的绩优股持续走强,背后的逻辑便是“不看故事看估值”,而衡量估值的重要指标便是市盈率。理论上来说,市盈率越低意味着越有投资价值,也就是以当前股价买入股票回收投资成本的年限越短。在“漂亮50”的引领下,近期低市盈率个股出现大面积走高,西水股份在5月份上涨27%、6月份上涨18%的基础上,7月份进一步大涨超60%(见附图1);东湖高新也在上周连续拔高,全周大涨30%。此外,华联控股、曙光股份等超低市盈率的“非白马股”,也出现了连续大幅上攻的走势,部分个股逼近甚至超越2015年牛市的最高价,相比“漂亮50”的涨幅一点也不逊色。
附图1:低市盈率股走强代表:西水股份日线图
在连续大涨之后,这些股票市盈率看起来仍然不高。截止7月24日,西水股份的动态市盈率为4.4倍,东湖高新为3.1倍,这一超低市盈率甚至比公认的低估值板块银行股还要低,同期银行板块中动态市盈率最低的农业银行,也有5.64倍。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批低市盈率个股的上涨“师出有名”,和“漂亮50”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市盈率估值法适用的是业绩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的股票,对于高成长股或“业绩突变”的股票则不适用。在近期获得炒作的低市盈率股中,“业绩突变”占了绝大部分,大多数是2016年年报微利甚至亏损,但一季度每股收益十分靓丽的公司(见附表1)。对于此类公司,如果“业绩突变”仅仅是一次性收益,那么绝对不能简单用一季报每股收益乘以四作为全年业绩的预估值,来进行动态市盈率的推算。
附表1:部分“业绩突变”的低市盈率股(截止2017.07.24)
“业绩突变”的低市盈率股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资产重组主业发生改变的,如西水股份,2013年以来公司逐步剥离水泥业务,主业转型为保险业,目前已经是天安保险的第一大股东。相比其它保险股,西水股份的动态市盈率极低,近期的上涨存在一定程度估值修复的意味。
第二类是出售资产带来的一次性收益。如东湖高新,一季度业绩猛增源自出售武汉新天达美环境科技公司的股份;敦煌种业的收益则主要来自转让东海证券股票的收益。这些变卖资产带来的一次性收益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可以在短期之内扮靓公司业绩,但如果上市公司没有利用这部分收益收购更有潜力的资产,而是用来填补窟窿或放在账上吃利息,则对公司业绩的贡献也仅仅是一次性的。
第三类则是周期性行业公司,在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之后带来的基本面改善。如化工行业的山东海化、沧州大化,煤炭行业的*ST郑煤等,都是由于行业基本面的改善引起业绩的大幅增长。
因此,对于这三类“业绩突变”的低市盈率股,投资者需要进行区别对待。在大幅炒高之后能否再度走强,关键还取决于业绩改善的持续性。对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公司,理论上公司所处的行业周期变好,可持续性较强,只要重点关注其中报业绩情况,与一季报业绩进行对比,维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则说明基本面持续好转,股价的上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最有可能坑杀投资者的则是第二类公司。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依靠出售资产取得一次性收益的公司,很快就会原形毕露,波段性的上涨往往是资金炒作的借口而已,这类打着“价值投资”旗号进行题材炒作的“低市盈率股”,很快会随着新一季度业绩的发布而原形毕露,被市场认清其真面目。如同方股份,2016年一季度每股收益高达1.7552米,而此前2015年全年每股收益也只不过0.4448米。在2016年一季度末,该股股价为12.68米,动态市盈率仅有1.8倍,因此股价也出现了一波上涨,从三月到七月的波段涨幅接近70%。但好景不长,2016年中报业绩仅有1.6724米,意味着二季度公司每股亏损约0.08米;2016年全年的每股收益下降到1.4516米,意味着2016年一季度之后其余三季度合计的每股收益是-0.30米。而2017年一季报又再度出现了每股0.09米的亏损。随着业绩的衰退,同方控股的股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最低跌至13.13米,比2016年的最高价下跌超过23%。
因此,对于第二类“低市盈率股”的题材式炒作,投资者需要多长一个心眼。在大幅炒高之后不仅不应追高参与,此前有买入的投资者反而应当逢高卖出,兑现盈利。
相比之下,部分长期业绩维持稳定、现金流充沛、市净率较低的低市盈率股,则具备一定的补涨机会。最典型如商业百货股,近年来由于行业受到电商的冲击,被市场主流资金抛弃,市盈率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随着阿里收购三江购物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马云眼中的“新零售”给线下实体店带来一线生机,这些商业百货股也存在在线线下融合的新机遇。同时,由于历史因素,这些商业百货公司往往占据一二线城市的精华地段,存在较大的资产重估的空间,在业绩和题材的双重催化下,有望成为举牌的对象,近期永辉超市举牌中百集团即是一例。因此,对于这些尚在底部蛰伏的低市盈率商业百货股,投资者不妨以价值投资的眼光积极关注,如重庆百货、新世界、大商股份、王府井、天虹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