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效果有哪些(这六种表达模型)人生需要说话的时刻,还真的挺多的。
面对这些时刻,你能说或不能说,给人留下的印象真的会大相径庭。
然而,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大量的付出和坚持的锻炼,是很难获得一个显著效果的。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你的表达能力呢?
以下提供的这六种表达模型,是我根据现有的表达方式,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而总结命名出来的。只要你稍微理解一下,随时都能够派上用场。
当然,练习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说话,某程度上就是句子与句子的不断联结。
上句跟下句相连,而下句又跟下下句相连;一直联结下去,就变成了一大段话。只要这段话是围绕着某个中心思想去讲述,那我们说出来的话,就很容易被别人理解。
这就是表达时,我们整合语言思路的意识流行为。
如果把这种表达方式,比喻成一条直线,那我们每句话与每句话的相连,就好像一条直接连接着另一条直线似的,源源不断,直到线尾的终点。
而句与句之间,则是由思路构成的“中心思想”,作为表达目的的导航。
一般来说,按照“金字塔原理”,我们说出的第一句话,应该是总论,就是你要表达的观点或结论;在这个观点的引领下,你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是对这个观点作出解释的内容或细节。
好比上司让你汇报上个月的公司业绩。
你第一句话,肯定就是要把上个月的业绩情况,总括地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老板,不好意思,上个月的业绩,跟上一年的同比增长,跌了10%个点左右。
有了这句话作为领头,那么接下来第二句话,肯定就是对这句话做更详细的解释或者补充,如:
“上个月由于我们的对手,对于竞争产品推出了一项减免优惠措施,导致其产品销量大增,很多客户都把消费转移到他们身上,光顾我们的人就少了。对比上年同期的业绩,我们就下降了10%点左右,增长有所放缓。不过我们这个月,已经在尽力修补了。”
你这样说,老板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如果你一开始不这样做,反而绕来绕去地说:“老板,不好意思。上个月同城对手推出一项优惠措施,而我们公司又没有这样做,所以他们的产品就卖得很好。我们的产品就受到他们的影响,导致很多客户都没有来光顾我们,这个月我们已经在尽力修补这个情况了。”
你老板肯定会不耐烦地再问你一句:“那业绩到底是怎样?”
所以,顺着第一句话抛出的观点,然后接下来每一句都对第一句话做补充性质的解释;完成了一个回合之后,又抛出第二个观点,其后继续用每一句话话去解释它,直到形成一段话,全部满足你的表达需要。
这就是以直线为基础的表达法则了。
看完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拍得怎么样?看完一本书,你又觉得这本书写得怎么样?试着用这个法则做一些练习吧。
当你按照上面直线表达法则,要说一大段内容的时候,怎么铺排内容,也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想要做到表达时有条不紊,在你说话之前,你最好要对表达的内容,做出某些筛选的行为。
而筛选的指标,就是你要根据表达主题,区分哪些内容更符合主题的主旨,要重点去说;哪些内容只是辅助性质,可以省略地说。
这就是主次表达法则。
很简单一个例子,如果你设定要表达的主题,是“毕业前一晚的伤感”,那么你就要从毕业前一晚当天所有发生的事情里面,帅选出可以表现出“伤感”这个主题的内容,作为表达素材。
根据主次表达法则,你对于内容的铺排,就要着重说一说,是什么事让你感到伤感?为什么你会对这些事感到伤感?而这些伤感又对你有什么启悟等等。
至于你们是怎么组织毕业前这一晚的聚会,你和同学是怎么过来聚会的,或者同学毕业后各自要去哪里发展等,这些跟主题不相关的事情,则可以省略去说,稍微交代一下就行了。
你的一切表达,都要围绕着主题服务。所以哪些内容符合主题,要多说,哪些内容跟主题的关系不太密切,要少说,在你心里一定要有一个主动的筛选过程。
这样说出来的话,才主次分明,有条不紊。
尝试以今天发生的一件不开心的事作为题材,用这个法则说一说。
当你需要阐述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需要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时,你就可以用这个表达法则。
例如别人就“突破舒适区,能不能让我们变得更优秀”这个问题向你发问。你要回答他,基本上一句话是很难解释完全的。
这时,你就需要针对自己的观点:能或不能,然后分别给出两到三个点的论述,每个点都说出你的理由,这样你的表达就层次分明了。
你可以回答说:
我觉得突破舒适区,是无法让我们变得更优秀的。毕竟突破舒适区只是第一步,突破之后你要怎么做,这才是关键。首先,你的突破,一定要能够带来新的认知或者学习。如果你突破舒适区后,只是带来感觉上的不同,而你什么都没有学到,那么这种突破对于我们就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其次,你的突破,一定要经过一段不舒服的适应期。正正是这段不舒服的适应期,才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和心理产生某种变化。只要我们熬过去,我们才能够获得成长。如果你突破舒适区之后,这段不舒服的适应期很短,甚至一点感觉都没有,如同你不敢打针到敢于打针,那这种细微的变化,就很难给我们带来明显的改变。
最后,你的突破后所积累到的东西,不管是技能的掌握还是思想的提升,一定可以重复运用的。通过每一次的重复锻炼和运用,你才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牢牢掌握,然后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如果你每次突破所积累到的东西,都可有可无,做不做都一样,那就很难获得进步了。
这样说,是不是就很清晰明了呢?
当然,这种分述表达,讲述的点一般都是三个左右,最好不要超过七个。否则听众听了后面,就忘了前面了。
尝试以这个法则练习一下,讲一讲“突破舒适区,如何让我们变得优秀?”
有时候要长篇大论地讲述一件事,在组织语言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三种讲述方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前两种表达方式很容易理解。
例如时间顺序,我们一般可以这样说: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件事,直到今天我才想起来这件事对我造成的影响。如果那件事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我相信以后都没有这个机会跟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这个表达流程,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不同的时间点串联起来的。
至于空间顺序,一般在描述某些物品和讲述自己行程的时候,用得最多。
例如你刚去完一个城市旅游,这个城市哪些地方好玩,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特色,你就可以用到空间顺序。先去了哪里玩,然后又去了哪里玩,这期间看到了什么,你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说出来,别人就能跟随你的脚步,好像也去了一趟旅游。
只是除非写作文,否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更多的运用逻辑顺序,按照某个表达意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有时候我们表达看似比较凌乱,但听者一般都明白我们的意思。
上文介绍那三种表达法则,就可以分类到逻辑顺序这里。但还有一种逻辑顺序比较常用,就是因果逻辑。
所谓因果逻辑顺序,就是你前面说的话,是为了给后面的话做铺垫,一般用“因为……所以……“作为连接词。
但有时不会这么明显,具体做法,可以回顾文章开头那三种表达法则。
我们说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跟别人进行交流。
而一个完整的交流流程,除了要有自己的讲述,你还需要对别人的讲述给予回应。
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要说什么话,就是因为你不知道要怎么去回应别人。所谓冷场,其实就是别人说出的那句话,你没有回应的点,于是只能选择沉默应对了。
但是一般来说,只要那句话还有回应的点,我们就能够有话可说。而回应的点,你可以从四种角度去思考说话内容。
简单举例,例如别人称赞你说:“你这个人真的太幽默了。”针对这句话,你可以从四个角度入手思考怎么回应对方。
角度一,肯定:“谢谢!我也觉得我是一个幽默的人。”
角度二,否定:“哪有?你不要开玩笑了,我怎么比得上你!”
角度三,中立角度:“真的吗?我也不确定我是不是个幽默的人。”
角度四,忽略角度,微微一笑,或者不予回应。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目的,而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回应的内容。
当然,回应完之后,如果有必要,你最好用直线法则补充一下,为什么你会这么说,给出你认同或者反对的理由,这样说出的话就更加饱满了。
这四个角度的回应方式,只是最基本的做法。更深层次的做法,就是每一个回应角度,都可以加插不同的言辞去润色,例如幽默、谩骂、嘲笑、讽刺等。
你可以私底下练习一下,针对不同的话语,套用这四个角度做出简单的回应。
有时候你说话,突然口误说错了,为了避免尴尬,你可以顺着这个错误自圆其说,让这个错误看起来好像是你特意这样做似的。
例如你跟朋友喝酒,你明明想说“跟你在一起喝酒,真的很痛快”,却说成了“真的很痛苦”,朋友听到你这话,怔了一怔,等待你的解释。这时你可以直接解释其实是想说“痛快”。
当然,你也可以表现自己机智,跟他解释说:“因为跟你怎么喝都喝不够似的,而相处的时间又怎么短暂,这种感觉真的太不好受了,不痛苦吗?”
这就给自己圆了场了。
在生活中,有时候很容易犯下很多这样低级的口误,立马解释,面子上又过不去,不解释,别人又难堪,这时,只能透过这样的自圆其说来给自己圆场了。
用得好,对于维护自身形象有很帮助,但如果真的说错,让别人尴尬,还是直接道歉吧!
这六种表达法则,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在你进行表达的时候,可以几种法则混合使用,哪一种符合你的表达目的,就使用哪一种组织你的语言。
只要你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熟练运用这些表达法则,你就能够随地随地都有话可说。
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这些表达法则只不过是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在这些法则的基础上,还有很多继续深究的地方。
正所谓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如果你在运用这些这些法则的基础上,继续进一步学习和锻炼,相信你的表达能力肯定会大有长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