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作者(文学名城里最重要的大教堂,《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曾在此任职)

上一篇:咖啡拉花能做成什么样?我被这家早餐店的咖啡惊到了 我们之前曾提到都柏林的爱尔兰国教会(圣公会)有两个大教堂,一个是来这头一天参观的基督新教大教堂,另一个便是这最后一天要参观...

上一篇:咖啡拉花能做成什么样?我被这家早餐店的咖啡惊到了

我们之前曾提到都柏林的爱尔兰国教会(圣公会)有两个大教堂,一个是来这头一天参观的基督新教大教堂,另一个便是这最后一天要参观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从圣斯蒂芬绿地一路向西,在一片很大的空地前望见的带尖塔钟楼的建筑就是这座全爱尔兰最高最大的教堂。

那片空地是圣帕特里克公园,其中有个爱尔兰文学名人墙,是1988年为纪念都柏林建城1000周年而建的。墙上镶着爱尔兰著名文学家的纪念铜牌,每一位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坛巨擘,他们竟然无一例外都出生在都柏林。

比如以《格列佛游记》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他是讽刺作家和散文家,头像右边列出了他的代表作《一只澡盆的故事》等。

唯美主义文学奇才奥斯卡·王尔德,代表作包括《道林·格雷的画像》和《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等。

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被认为是爱尔兰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代表作《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卖花女》和《圣女贞德》等。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胡里痕的凯瑟琳》、《库利的野天鹅》和《塔楼》等。

意识流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他的代表作《都柏林人》被认为是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尤利西斯》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

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缪尔·贝克特,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著有长篇小说《莫洛伊》和戏剧《等待戈多》等。

很吃惊吗?一座城市诞生了这么多文学大师,其中一位还在这座教堂做过主持牧师,我们现在就进教堂看看。与基督新教大教堂一样,进门要买7欧元的门票。

这座教堂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2世纪,1181年约翰·科明(John Comyn,1150-1212)被英王亨利二世派到都柏林做大主教,他于1191年创建此教堂。现在的建筑建于1220-1270年,为英国早期哥特式。西北角的迈诺特塔高43米,是大主教迈诺特(Thomas Minot,?-1375)于1362年主持重建的。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后,这里也由天主教堂改为新教教堂。1560年在尖塔上安装了都柏林第一个公共钟表。护国公时期,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的部队曾对教堂造成一定破坏,克伦威尔命人将自己的马拴在教堂中殿,通过把这里当成他的马厩以示对新教的不敬,因为他本人信奉的是罗马天主教。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后,这里才得以修复,西窗被改建成现在看到的垂直哥特式。

在靠近西门的位置躺着一块刻着凯尔特十字的石碑,它是1901年6月在迈诺特塔西北角正北91英尺的地方挖出来的,据研究是标识圣帕特里克古井方位的。传说圣帕特里克就是用那口古井的水为当地人洗礼而使他们皈依天主教的,后人曾在那个神圣的地方建起一座小教堂,并尊那口古水井为圣井(Holy well)。相信约翰·科明也是因此而选址这里建造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教堂北廊里立着很多爱尔兰名人的雕像,这座教堂也是爱尔兰国家教堂,是举办国家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的荣军纪念日等活动仪式都在此举行。

北耳堂里挂着一扇特别破旧的木门,它是以前教堂议事堂的大门,因一个著名事件而成为“和解之门”。1492年爱尔兰财政大臣詹姆斯·奥蒙德(James Ormond,?-1497)被英王亨利七世指派取代基尔代尔伯爵杰拉尔德•菲茨杰拉德(Gerald FitzGerald,1456-1513)主管爱尔兰事务,两人关系一度剑拔弩张。直到1493年的一天,奥蒙德在议事堂大门上凿了个洞,主动向另一边的基尔代尔伯爵伸手寻求和解,对方也过来握手以示接受,双方这才一“握”泯恩仇。英语中有个俚语chance your arm(冒险一试)据说就源于这个典故。

其实这个洞蛮大的,不光能看到手,因此不会遭到被剁手的暗算。“来,握个手吧。”

墙上悬挂的破旧旗帜为以前的英国陆军爱尔兰军团旗,他们的口号是“Soldiers do not die,they simply fade away”(战士不会死,只会悄然隐去),人们将这些旧旗悬挂于此以缅怀那些曾在军旗下浴血奋战的军团将士们。

军旗下有棵纪念树,是2014年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而立的。光秃秃的树干寓意战争摧毁一切,树下是游客寄语战争受害者和期盼和平的留言。

北耳堂里摆着一架1901年的老式风琴台,旁边的螺旋楼梯通向上方的管风琴。据说当年亨德尔作曲的《弥赛亚》首演就是由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和基督教会座堂的唱诗班联合演出的。

十字翼中心点东侧是唱诗班席位区,悬挂着圣帕特里克骑士团成员的旗帜。这个骑士团为英王乔治三世于1783年创立,一开始都是在这里开会的,1871年才迁至都柏林城堡中的圣帕特里克大厅,但此处仍旧保留了他们的旗帜与徽章。

唱诗班席位区北侧有个制作精美的石质讲道坛,上面雕刻的人物表情专注、栩栩如生。

最东头是2013年修复的圣母堂,看上去显得比较新,其实1270年就建成了。

南耳堂被教堂开辟成学习区。小朋友通过搭积木的方式了解这座教堂的建筑构造,通过拼图游戏欣赏教堂的彩色花窗。还是头一次看到这样的推广方式,真是太用心了。

南耳堂西墙上有尊不同寻常的圣帕特里克雕像,它由三个不同时期的雕刻拼装而成,其中身体部分是13世纪的,头部为17世纪完成,基座则是19世纪制作。它们原本是三个独立的部分,在19世纪的修复期间才被整合到一起。

这座教堂里埋葬了不少名人,其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前面提到过的乔纳森·斯威夫特了。他于1713-1745年曾任此教堂的主持牧师,死后安葬于此。教堂南廊里有他的胸像,旁边的小门上方是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这里躺着乔纳森·斯威夫特,神学博士,此大教堂的主持牧师,在这里他强烈的愤懑不再能撕裂他的心。前行吧路人,如果能就效仿他,一个热情专注的自由捍卫者。”

门右侧与斯威夫特胸像对称的位置是他最好的朋友(亦被认为是他未公开的妻子)艾斯特·约翰逊(Esther Johnson,1681-1728)的纪念牌,这个名字听起来多少有点儿像位男士,事实上大家通常叫她斯特拉(Stella)。她也葬在此处,地上可以看到他俩的铭牌。

教堂保存了很多关于斯威夫特的物品,包括他曾用过的讲道坛、他的面部和颅骨模型,以及他的布道文章《在教堂入睡之后》等。

这就是伦敦早年出版的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一只澡盆的故事》。

教堂西南角有个很大的纪念碑,是科克伯爵理查德·波义耳(Richard Boyle,1566-1643)于1632年为纪念他的第二任妻子凯瑟琳而建的。科克伯爵请人把他和亡妻都雕刻在这座纪念碑上,周围簇拥着他的孩子们。其中有一个孩子特别值得一提,就是他们的小儿子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他通过一本著作《怀疑派化学家》(The Skeptical Chemist)和一个定律波义耳定律将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也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学之父”。

作为国家教堂,有两位爱尔兰总统曾在此举行国葬,但他们并未葬在此教堂中,只留下头像供人悼念。

最后欣赏一下这里的彩色花窗吧,几乎每一扇都令人印象深刻。即使不关心宗教,也不妨视为艺术品鉴。

往期精彩:

都柏林这座教堂怎么了,竟被两大教派同时作为自己最高等级大教堂

刻在门上的恩怨与心机|教你如何看懂圣彼得大教堂(一)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 发表于 2023-07-10 20:24
  • 阅读 ( 49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激情
激情

686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