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烦恼和不完美是常态。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人的烦恼,大多都是来自于在不适合的情绪下做一些不适合的事情。
与此同时我们还难以摆脱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期待和评价。
培根曾说过:“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的健康。”
我们总是活在他人的眼光里,生怕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会让别人不满意或是讨厌。
因而在不断追求别人看法的同时,我们也活得越来越累,也越来越不像自己。
虽然有句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中,便不可能真正脱离现实一味地追求虚无缥缈之感。
所以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底线、做自己想做之事的同时,更重要的其实是把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
真正告别焦虑让自己活得不那么累的关键,其实就是能够做到以下“四不”。
相信通过对这几个“节奏”的把控,你也能成为一个温柔的人,也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这个世界其实并不温柔,也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正确的。
真正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温柔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境。
你烦躁,世界就暴躁;你安稳,世界就温柔。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纯粹的快乐,永远都会有烦恼掺杂在我们的幸福中。”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想象那些遥远到无可预料的未来,在出门之前收拾好自己的心情,用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美好的一天。
“不带怒气出门”,不仅是在调整自我情绪,同时也是在尊重他人。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著名的效应,即“踢猫效应”。它所描述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坏心情的传染现象。
如果我们出门的时候带着怒气等不良情绪,那么这种坏情绪就会传染,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所以在心烦的时候,一定要能够静下心来。
听一首舒缓美妙的音乐,做几次深呼吸,带着好心情、好情绪出门,是我们远离焦虑的第一步。
在为人处世时,我们不会对那些喜欢抱怨的人有太大的好感。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既然自己不会喜欢那些喜欢抱怨的人,那么别人肯定也不会喜欢我们的抱怨。
要知道,你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也好、对他人的怨言也好,别人都不会太在意,也并不想知道。
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带着怨气处世,这既是一种自我情绪的控制,更是一种内涵修养的表现。
正如池田大作所说的一样:“苦恼的不单独你自己,人人都有某些烦恼,只是形式各异罢了。”
谁又没有一点烦心事呢?要是每个人都把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拿出来抱怨,那么可想而知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灰暗。
抱怨会让我们失去理智,甚至犯糊涂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行为来。
所以当我们心中有怨气、犯糊涂的时候,一定要沉淀下来。
“一个有理智的心灵,总可以找到毅力和勇气来抵抗苦恼。”
一番令你感到痛苦的经历,通常都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沉淀机会。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常会安慰自己:“睡一觉就好了。”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带着烦恼入睡,并不能让我们的心情真的就好起来。
甚至还有可能反而让自己更加烦恼、更加疲惫。
道理很简单,要是烦恼没能解除,用“睡一觉”的方式,其实只是一种短暂的逃避。
梦醒了,依然要面对现实;逃避了,迟早还是要解决问题。
大仲马认为:“忧郁是因为自己无能,烦恼是由于欲望恐惧得不到满足。”
逃避的结果,只会让我们的烦恼发酵得更厉害。
所以当我们烦恼、疲惫的时候,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需要及时放手。
“如果人的愿望实现一半,那么烦恼便会加倍。”
降低自己的欲望,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让我们活得更轻松、活得更幸福。
幸福生活的“公式”便是:“能力>欲望”。
世人总是匆匆忙忙,匆忙吃饭、匆忙走路、匆忙做事。
可越是匆忙、越是着急,反而越做不好事情。
事情做不好,就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烦恼便由此产生。
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不可能办到的事,会带来混乱和苦恼。”
我们时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问题的难度,所以会绞尽脑汁慌里慌张地去急于求成。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带着急性办事,往往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之所以我们会着急、会慌乱,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并没有能够保持清醒的大脑。
这个世界上任何问题其实都有解决之道,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否理性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
每次都慌手慌脚地办事,在清醒的时候却又不能及时积极做事,那么生活就会越来越难,烦恼也就会越来越多。
重点是,自己还活得很累——身心俱疲。
马克吐温觉得这个世界最奇怪的事情,便是小小的烦恼只要一开头,就会渐渐地变成比原来厉害无数倍的烦恼。
生而为人,我们就是在一次次抵抗苦恼、战胜苦恼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只有因为寒冷而打颤的人,最能体会到阳光的温暖;
也只有经历了人生烦恼的人,才最懂得生命的可贵。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缺点一样,烦恼也是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们人生精彩纷呈的一部分。
懂得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来让烦恼成为我们心智的沉淀。
让自己不因烦恼而对生活充满怨气,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温柔且珍惜温柔的人。
这不就是一种保持欢乐的真谛所在吗?
—END—
我是知阳,感谢温柔的你能阅读本文。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