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煤码头变身绿色智能大港
————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投产20周年记
投产运营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下水量超23亿吨,杂货吞吐量4475万吨、油品3857万吨。自2017年以来,黄骅港吞吐量均保持在2亿吨水平,占北方煤炭下水总量约30%
繁忙的黄骅港煤炭码头,正在进行装船作业。 河北日报通讯员刘建玲摄
岁月如歌,20年春华秋实;砥砺奋进,20年风雨兼程。
2001年秋,黄骅港正式投产运营。从此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国家能源大调度的重要出海口————黄骅港正式肩负职责,负重前行。
投产运营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下水量超23亿吨,杂货吞吐量4475万吨、油品3857万吨。自2017年以来,黄骅港吞吐量均保持在2亿吨水平,占北方煤炭下水总量约30%。
回首20年岁月洗礼,沧桑巨变,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艰苦创业,绿色能源大港崛起
1997年11月25日,黄骅港建设正式开启。
填海造地、挖沙造港。建港初期,没水、没电、没路。喝的是苦咸水,睡的是硬板房。
4年艰苦卓绝的建港,终究是星光不负赶路人。2001年11月,黄骅港一期工程2个泊位试投产,当年完成煤炭卸车30万吨,装船19万吨。
2002年9月份开工建设一期完善项目和二期工程,并分别用了8个月和2年的时间就投入试运行,港口设计能力提升至6500万吨/年。
2005年二期投产且当年达产,次年二期扩容工程开工建设,2010年完成重载试运行。
2011年4月,三期工程开工建设,2012年12月主体工程完工。2012年10月,四期工程开工建设,2013年9月主体工程完工。三、四期工程在全国首次采用了封闭筒仓储煤和双侧码头的工程设计。除四期煤炭工程外,黄骅港务公司还拥有2个杂货泊位,1个油品泊位,总设计吞吐能力达2.17亿吨。至此,黄骅港成了一座以煤炭装卸为主、兼顾散杂货、油品的综合型能源大港。
时光飞逝而过,黄骅港在体量不断壮大中成长为年吞吐量2亿吨的能源大港。然而每一个时代都有着时代的使命和职责,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煤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骅港以责无旁贷的坚定信心自己找出路,搞创新,摘掉污染企业的帽子,结束“煤黑子”的时代。
为了美化环境,黄骅港在这片种棵树比养孩子还难的贫瘠土地上换土压盐,种植绿色。多年来,黄骅港已累计建成绿化面积170余万平方米。
同时,黄骅港依靠自有的技术力量组建起环保课题研究团队,着力研究源头治理煤尘的技术难题。
2016年,由黄骅港务公司自主研发的翻车机本质抑尘系统试验成功,未开启此设施时,堆场卸煤粉尘四溢。开启后,近距离都感受不到煤粉的存在。此项技术实现了一次洒水全流程抑尘的实效。
一旦有了突破口,科技创新的能量就会迸发出来。皮带机洗带装置、堆料机臂架洒水技术、煤粉制饼工艺、现场清扫自动化…………一系列科技环保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如今的黄骅港已经焕然一新,2019年,港区粉尘浓度仅为国标值的18%,万吨吞吐量综合能耗排在同类港口首位。同年,黄骅港顺利通过国家AAA级景区验收,成为国内首家建成工业旅游景区的煤港。在新华社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海港篇)》中,黄骅港绿色安全评价在全国22个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一。
在煤港发展的进程中,黄骅港不仅仅在绿色环保方面贡献了可复制的建设经验,在智能化发展中,同样为世界散货港口输出了智能方案。
2016年,黄骅港务公司启动智能化改造项目,联手国内一流网络和信息化企业,搭建5G网络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作业区域5G网络全覆盖。同时,全部单机完成北斗定位系统转换,提升了定位精度。
2020年4月27日,黄骅港务公司首次全流程自动化装船作业试验成功,标志着黄骅港在煤港智能装船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黄骅港为中国散货港口甚至是全球散货港口智能化建设输出了“智能港口方案”,填补了世界散货港口自动化装船作业的技术空白。
·勇立潮头,续写光荣与梦想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引前行的方向。20年弹指一挥间,纵有千万,终将成为新起点。
2021年,黄骅港务公司投产20周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这个时代给予黄骅港新的使命。
跟紧时代的步伐更要跟紧党中央的精神号召。黄骅港务公司党委坚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学习党中央精神,促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升。
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公司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管理理念,严格执行“一岗双责”,灵活运用党组织生活形态,将中心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指引高质量发展。
作为设备依赖型企业,黄骅港向管理要效益,设备管理的提升至关重要。投产20年,一期工程设备已经服役20年,二期设备也已经十几年,设备服役时间过长,造成零件磨损严重或已接近报废的程度。黄骅港务公司以生命周期运转特点为基础,运用“设备生命体征线”综合计划分析,把设备“管、用、养、修”与生产运营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加契合。生产指挥中心的陈浩说:“我们根据设备维修的紧急性、时间长短等因素进行分级,再与铁路作业规律和维修计划、集团任务分解计划以及公司生产调试计划等一系列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出最合理、最节约时间的生产作业计划和设备维修计划。既保证了设备的‘应修尽修,应检尽检’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占用生产时间。”
今年上半年,黄骅港完成计划维修368项,计划兑现率达100%。生产效能再次大幅提升,公司翻车机作业时间同比压缩4.8%,装船机作业台时效能同比提高4.2%。
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讲述着黄骅港管理提升的实效,“一平台两体系”建设应运而生。即基于“设备生命体征线”的综合计划协同管控平台和基于“业务驱动、目标融合、清单指引、生态赋能”的企业生态健康管理平台,构筑智慧生态企业管理体系。
目前,基于“设备生命体征线”的综合计划协同管控平台已初具雏形,综合计划协同管控平台是对管理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不仅是设备管理、生产组织,还有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均探索各自的生命体征线,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指导未来。
基于“业务驱动、目标融合、清单指引、动态赋能”的企业生态健康管理平台,即是融合多目标的企业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层层进行指数分解细化到最小单元的指标和任务清单,以“清单式管理”为核心关键环节,建立督办督查管控和预警管控机制,搭建公司、部门、科室及班组、个人全覆盖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PDCA多环嵌套,形成闭环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精准分析,动态预测,推进企业向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提升管理效能。
日前,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一部设备操控人员正在作业。 河北日报通讯员刘建玲摄
连续几个月,企业管理部、生产服务中心、财务部分别在公司会议上分享以生命体征线为基本的管理提升思路和经验做法。黄骅港方方面面的工作凝成了一条条色彩各异的曲线,一个个活泼跳动的数字,使所有人一目了然。
20年时光如流,忆往昔,岁月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回顾20年发展历程,黄骅港坚持做创新发展拓荒牛和艰苦奋斗老黄牛,坚守建港初心,以使命担当,续写光荣与梦想。黄骅港人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中国散货港口发展插上了强劲的翅膀。(河北日报通讯员刘建玲)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