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荣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ǔyǒuróngyān,意思是因而也感到荣幸。出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五人虽败,犹有荣焉!”
造句:
1、中国队冬奥创佳绩华人与有荣焉温哥华侨团祝捷。
2、后来他到团中央工作,各方反映和口碑都不错,我也莫名奇妙地觉得与有荣焉。
3、我们付出大量的精力,制造与维持某个种群的神话,以便对这个种群的好名声持一股与有荣焉的骄傲感。
团队领奖发言的时候。
与有荣焉的意思是因而也感到荣幸。
引证:清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及日兵入奉,永山独死凤城,敌遂长驱进矣。旅、大既失,威海势孤,步蟾、宗骞皆先后誓死。士气如此,岂遂不可一战?此主兵者之责。五人虽败,与有荣焉!”
译文:等到日本士兵进入沈阳,永山独死在凤城,敌寇于是长驱直入。旅顺,大连已经失守,威海岌岌可危。步蟾,宗骞都先后以死为誓。像这样的士气,怎么不能与之一战?这是领导士卒的统领的责任。五人虽然战败,仍应当感到荣幸。
例句:神六成功返回,让全球华人与有荣焉,非常兴奋。
近义词:
一荣俱荣,一个繁荣,其他也都繁荣。
解释:一个受损害,其他的都受损害;一个繁荣,其他也都繁荣;比喻在一个有联系的整体的环节里,胜败荣辱都是一体的。
出自《红楼梦》第四回:“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躬逢其盛的意思是亲身参加了那个盛会或盛举。
解释:躬:亲自,亲身;逢:赶上;其:代词;盛:盛况。指亲身参加了那个盛会或盛举。出处:唐 王勃《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男,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写作《斗鸡檄》,坐罪免官。
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私杀官奴,二次被贬。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与有荣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ǔ yǒu róng yān,意思是因而也感到荣幸。
出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与有荣焉”是宋代以来的常语,并非成语。
释义:
“荣誉”由“荣耀”直接引申而来。
“与”作“同”的意思。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焉”是个合音词,由“于安”发音而来(“安”指这里)。只是现代汉语中不这么说了,故只需理解,不需译出。
例句:
1、我们付出大量的精力,制造与维持某个种群的神话,以便对这个种群的好名声持一股与有荣焉的骄傲感。
2、现在多了这么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必能光大门楣,届时在座的各位师兄他们也与有荣焉。
3、我们能够出席新任校长就职典礼这个盛会,实在与有荣焉。
4、因为戴马亭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听别人这么夸他,心里当然是觉得与有荣焉。
5、她1岁多后才离开家乡,云林人都视邓丽君为道地的“云林女儿”。她出名后全县乡亲更是与有荣焉。
1、幸甚至哉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xìng shèn zhì zāi,意思是庆幸得很,好极了,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是配乐时人们所加,如“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详细释义
例如在下面的示例中,《观沧海》和《龟虽寿》,前者是描述面对大海的豪迈情怀,后者是描述平定北方乌桓后曹操踌躇满志的心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义不无关联,在最后一首《土不同》中,诗人描写了四野荒芜,民生凋敝的景象,并且感叹到“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伤仲永》中,“复到舅家问焉”中的焉,代词,表示指示,相当于“之“,指方仲永的情况。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