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喝一个月的蒲公英茶,结局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最常见的结局有:
1、什么变化都没有。
2、变得无精打采、食欲不振、胃痛、腹泻。
蒲公英,又叫婆婆丁、黄花地丁。
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语文课本里那朵会随风飘曳、到处安家的“小降落伞”。
我对它的第二印象,是东北人非常喜爱的野菜。
在东北时,每年春天,都能看到有人在路边挖婆婆丁,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满载而归。回到家,洗净,焯水后捞起,蘸酱吃。
路边的婆婆丁最好别采,环境污染严重。但东北人,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对婆婆丁的喜爱,是随处可见的。
当我为了进一步了解蒲公英的作用而翻开《本草纲目》时,在“草部”翻了几个来回,却不见它的踪影。
我正疑惑,难道李时珍没有将蒲公英记入《本草纲目》?突然想到东北人把它当蘸酱菜吃,于是,便到“菜部”查。
果不其然,蒲公英被李时珍从《唐本草》中的“草部”移到了“菜部”,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将它当成了菜吃。
吃过蒲公英的人,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它的作用,“祛火”、“清热解毒”。
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平微寒。
春天时,采嫩苗当菜吃,可以泻肝火。春天肝的阳气生发,肝属木,很容易“上火”。春天,野菜很多,人们喜欢采挖野菜吃,并不只是为了充饥,更是为了顺应季节养生。很多野菜都有清肝泻火的作用,比如蒲公英、荠菜等。
蒲公英老了后,采挖晒干,可入药用。大多用于清热、消炎。看它的适用症状,几乎都是各种炎症。但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消炎药用。
从中医上分析,大多数炎症都是由热引起的,清热就可以消炎。但并非所有炎症都是热症,阴寒也可以导致炎症,如果是阴寒炎症,还用清热的方法,炎症不但不会消退,反而会加重。
根据现代研究,蒲公英含有很多生物活性成分,如蒲公英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胆碱、叶黄素、蝴桶黄素、叶绿醌、菊糖、果胶等等,这些活性成分,对保护肝胆、抑制某些特定细菌都有帮助。
因为蒲公英是人们熟悉的“菜”,有人一宣传蒲公英的各种好处,便很容易被人们接受。蒲公英从普通的野菜,摇身变成了养生茶品,时不时抓点蒲公英泡茶喝。
那么,坚持喝一个月蒲公英茶会有什么变化呢?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最常见的结局有两种:
1、没什么变化从理论上说,每种食物或药物,都有其作用秉性,对人体都会产生或好或坏的作用。
但实际上,我们的饮食不只包含一种食物,多种食物掺杂在一起,最终能起到什么作用,并不能简单得出结果。
用一句流行的话说,“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不只如此,食物的用量、食物间的搭配、个人体质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
有些人觉得自己是“木头人”,别人介绍的各种好东西,一到自己身上,就毫无作用。
这样的人,饮食常常是杂乱无章的,听说这样好,就加一点;听说那样好,也加一点,加来加去,吃的东西一大堆,但作用可能相互抵消或互相抑制了,什么变化都没有。
2、变得无精打采、食欲不振蒲公英的性质偏寒,如果长期食用,身体就会产生偏性。体质变寒,就会出现无精打采、食欲不振、胃痛、腹泻、出虚汗等问题。本来想养生的,却变成了伤身。
即使是热性体质或出现了热症的人,用蒲公英清热,可以解决一些上火、发火的问题,短期之内确实收到了好处,但热清除之后,仍继续食用,身体反而变寒,还是会出现刚才所说的虚寒的症状。
所以,尽管蒲公英有清热祛火的作用,但并不适合长期食用,更不能不分体质,胡乱饮用蒲公英茶。
蒲公英用好了,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既然是药,那就要由医生来使用。
我们可以把它当菜吃、当茶喝,但要讲究方法,合理搭配。
1、蘸酱吃东北人的吃法是对的。焯水后可以减少蒲公英的苦味,最重要的是,东北人吃蘸酱菜,几乎都要搭配辣椒、大蒜、大葱、炸过的大酱。
大酱是用大豆发酵制成的豆酱,大豆本身是养脾的,发酵过的食物都有消食化积的作用,大酱可以促进消化、保护脾胃。
辣椒和大蒜都是温热散寒的,绿叶菜、瓜类蔬菜、萝卜等,性质大多寒凉,东北人生吃这些菜,会搭配辣椒、大蒜、大葱、洋葱,就是利用食物的寒凉温热属性互补,使最终的饮食性质趋于平和。
大酱、辣椒、大蒜、大葱等,可以避免蒲公英的寒凉伤胃,蘸酱吃是一种聪明的吃法。
2、适可而止蒲公英一般都应用于热症上火等问题,搭配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等,清热的速度很快。但热清掉以后,应适可而止,以免物极必反,伤了阳气。
3、合理搭配蒲公英性微寒,那么,就给它配些性质温热的食物平衡一下。比如加点陈皮、砂仁、玫瑰花、甘草等。“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合理的搭配,可以弥补单一成分的不足,发挥更大的作用。
蒲公英是人们常吃的野菜,春天采挖嫩苗当菜吃,清肝泻火,应季养生。
但蒲公英性微寒,寒性体质的人不适合,普通人也不宜长期食用。
东北人蘸酱吃是一种聪明的吃法,蒲公英泡茶喝,要注意体质,要合理搭配,要适可而止。否则,适得其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