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词句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白话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李绅的那首千古名作《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因为有这首诗,李绅后来又被称为“悯农诗人”,一首诗成就一个人,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惊艳之作。诗名很惊艳,但诗的内容很沉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前两句讲的是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很容易理解,烈日当空,然后农人还在怎么样?还在辛苦劳作。为什么在炎炎夏日, “日当午”的时候还要辛苦劳作呢?是因为要给禾苗翻土,要除杂草,因为农事辛劳啊,一点懈怠不得。“汗滴禾下土”,是多少汗滴到禾下土上呢?不是一滴汗,是滴滴汗,这样到第二个场景就和“粒粒”饭对应起来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粒粒”就是粒粒饭,你看,对应前面滴滴汗,意蕴上是非常对应的。“谁知盘中餐”,我们现在一般是读,看到一般的版本是“谁知盘中餐”。我去港台一些地方讲学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些版本写作的是“谁知盘中飧”。事实上,原来这首诗大多作“谁知盘中飧”。“飧”和“餐”都是指吃饭的意思,但是有细微的区别。
餐是日间之食,日食曰餐;“飧”呢,是什么?是晚上的晚饭。所以“飧”这个字,你看,它从夕阳的夕,再加上食。所以不论是“盘中餐”还是“盘中飧”,都是指吃饭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面对的是米饭,一粒一粒的米饭。而前面一个场景和后面一个场景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在脑海里出现这两个场景是非常容易的,但你仔细想一想,这里头蕴育着神奇的笔法。为什么呢?因为从“汗滴禾下土”到变成餐中的粒粒米饭,这里头有一个春华秋实的漫长过程,而诗人只截取了两头,把中间一下子那么多、那么多过程中的场景就都取消掉了,这个时间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穿越感。从一个初始的场景,到后来一个吃饭时候的场景,看上去没有关系,但是诗人神奇的穿越笔法使得时间的链条自然而然地、在我们心中无意识地就泛起了一种沧桑的感慨。
事实上,这首《悯农》还只是《悯农》诗的一首。李绅写这首《悯农》诗的时候,一开始是两首《悯农》诗。第二首同样非常有名,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沉重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而言,甚至还要超过第一首。虽然两首都是现实主义名作,第二首尤其体现出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锄禾日当午”是第一,“春种一粒粟”是第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呢?你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继承的是什么呢?继承的是第一首的时间笔法。第一首是讲的时间上的穿越,第二首的第一句同样,只不过时间场景变化了。“春种一粒粟”,一颗种子种下去的时候,“秋收万颗籽”,春华秋实的这个过程,但是后两句突然变“四海无闲田”,这是什么?从无所不包的四海,突然回到了一个“犹饿死”的农夫,这种空间的穿越感,冲击力无比强大。所以“农夫犹饿死”为什么具有那么强大的撞击心灵的力量,具有那么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翘楚当属唐诗,深入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唐诗总是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李绅的两首《悯农》虽为人们耳熟能详,但每每读之,总能被深深打动,身处太平盛世的唐朝,李绅在诗歌中却把目光转向了最底层的农民。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悯农》。
第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记得小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如果有米粒子掉,或者有剩饭没吃完,家里的长辈就会拿那个筷子在你头上敲一下,有时候就会念叨这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当下提倡“光盘行动”,提倡“吃不了要兜着走”,这完全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我们孩子们如果不知道“粒粒皆辛苦”,那个粒粒的米饭是滴滴的汗水孕育出来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也很难收获沉甸甸的价值与未来。
第二首就更具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粒粟看上去怎么样?极其微小,一颗种子嘛,但是到了秋天,春天里播下去的一颗种子就会变成万颗籽。从一到万,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中所蕴含的那种耕种的力量,收获的喜悦。可是这种收获的喜悦和耕种的力量,瞬时间被第三四句给颠覆了,“四海无闲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没有一点点空余的土地、空闲的土地,全都种满了粮食。你想想,一粒粟就能变成万颗籽,那么四海之内所有的田地,那要种多少粒粟,又会到了秋天结出多少万颗籽啊?这样层层推进,在内涵上、语义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出乎意料,惊心动魄。“农夫犹饿死”,从丰收的喜悦跌成惨痛的现实,从耕种的力量跌成沉痛的悲哀,从巨大的希望跌成巨大的绝望。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没有闲田、在大获丰收的情况下,种田的人却因为饥饿而死呢?
李绅的第二首《悯农》也没有直接表达对农人的悲悯,而是客观地描述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广阔的土地、丰足的收获,为之付出辛劳的农夫却是如此悲惨,这巨大的反差留下的思考空间也许才是李绅创作此诗的目的。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都满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广济苍生的使命感,这是他们身上最宝贵的品质。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悯农》。
一想,答案就会呼之欲出了,能让农民从大丰收变得一无所有的,只有什么?只有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只有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只有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压榨着他们、剥削着他们,践踏着他们的生命。所以《晋书》里提到,西晋的时候晋惠帝,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糊涂蛋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大批的老百姓都因为饥饿而死,当他知道这个事的时候,他很奇怪,他问旁边的这个宦官说,“啊,何不食肉糜呀?”什么意思啊?啊,老百姓都饿死了,怎么会这样呢?没有饭吃的话,他们不能喝肉粥吗?你看他自己享受着百姓血汗造就的荣华富贵,但是对老百姓的疾苦却一无所知,所以这是著名的无知皇帝、愚蠢皇帝,窥一斑可知全豹。所以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在达官贵人花天酒地,尽情享乐的同时,却不知道有多少因饥寒交迫而死去的社会底层的人民。所以这种血淋淋的事实,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当权者,对准了统治者。
李绅是唐代的亳州人,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州人。在亳州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李绅为什么能写出这两首《悯农》诗呢?是说,有一次啊,李绅碰到了淮南节度使,叫李逢吉(李逢吉,字虚舟,系出陇西。父颜,有锢疾,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又擢进士第。范希朝表为振武掌书记,荐之德宗,拜左拾遗。元和时,迁给事中、皇太子侍读。改中书舍人,知礼部贡举。未已事,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礼部尚书王播署榜。)。李逢吉约李绅一起郊游,登上当地非常有名的一个观稼台(亳州有两座观稼台,东观稼台和西观稼台。东观稼台位于市区东台路中段路北,西观稼台位于市区仙源路中段路北。观稼台是曹操当年在家乡推行屯田制时所建遗迹,他曾在观稼台上亲自督耕观种。观稼台地处平旷之中,面向广阔农田。凭台观看,阡陌交织,河川水流,尽收眼底。宋以前两台上均建有寺庙。现在,东观稼台除了台上的一棵皂角树外,人们已经无法找到它过去的踪迹。)。稼就是稼穑,《尚书•无逸》里头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所以古人要建观稼台,要知道百姓的疾苦。
当时李逢吉已经是高官了,所以李逢吉登上观稼台之后,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叫“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宁迁任如登台”,“何得千里朝野路”,说这个仕途啊,如行千里路一样,不容易呀,非常艰难啊。下一句——“累宁迁任如登台”,什么时候,这个你我的仕途能像我们现在登上这个观稼台一样,只要几步就登到高处了,那多好啊。
写完之后李逢吉很得意,觉得借登台而寓仕途,这个寓象不错,就很得意的问李绅,说你也来写一首啊,你看我已经先写了一首了。李绅一笑,站在这个高台之上,凭栏远望,看到四处田野里耕作的农人,沉吟半晌,突然吟出一句,让李逢吉想也没有想到的诗作来,就是这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一听,默不作声,他只关注着自己的命运,而且只关注自己的仕途,而李绅却是关注天下人的命运,并不把视角停留在小我的身上,而把所有的情怀放在天下人的身上。李逢吉不说话,李绅这时候诗感而来、诗兴勃发,眉头紧蹙,完全沉浸在忧国忧民的情怀之中,又紧接着吟出了第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逢吉自惭形秽。当然,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当地人之所以借这个故事来写李绅和李逢吉,是因为后来,两个人因为“牛李党争”,成为政治对头、政治敌人,李逢吉是李绅的政治敌人,而李逢吉本人也是一个大奸臣。
所以在这两首《悯农》诗里头,不仅有极出色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对黎民百姓深切关怀。所以中唐的时候有一场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一般我们都知道是由白居易、元稹倡导起来的,叫“元白新乐府运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干将,就是李绅。
李绅、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干将,也是最核心的三位诗人。甚至李绅本人还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他当时写了乐府新题二十首,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创作的,所以元稹见到之后非常佩服,和作了十二首新乐府,然后才是白居易紧随其后又写了五十首新乐府,这样才兴起了大胆揭露社会上存在各种弊端的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对民生疾苦深切关怀的“新乐府运动”。在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里,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像《卖炭翁》这些名作。
当然可惜的是,李绅除了这两首《悯农》,他创作的二十首新题乐府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我觉得只凭着这两首《悯农》,也足以体现诗人所具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了。这种情怀不仅是李绅身上可贵的品质,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一种宝贵品质。他们往往拥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怀抱着拯救天下苍生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去关注黎民百姓、去反思国家社会的问题,而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眼光又使得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所在,并通过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所以受这首《悯农》诗的影响,尤其是受第二首《悯农》诗的影响。你看宋代诗人梅尧臣就写了《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而张俞写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使用的创意,都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创意。在古人笔下,受《悯农》的影响,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作品,这些作品汇聚成一条大河,从古代一直奔用到当下,不断触碰着我们的灵魂。好,有关《悯农》,我们就分析到这。谢谢大家!
■ 转自 | 网 络
■ 编辑 | 王富源
■ 审核 | 聂珂君
■ 投稿邮箱 | amexcb@163.com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