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行闪光时刻#
内审干货——内审对风险的理解和量化,几个公式的介绍和运用!
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作为内审从业者,经常会谈论企业运营中的各类风险,审计的核心职能其实就是风控。
个人认为,“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如此修订:对影响和阻碍企业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各类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的识别、确认、评估、鉴证和咨询服务的一系列行动。
虽然我们内审人员天天讲风险,但是,除了“风险”概念的本身外,对其他方面的解析和运用不甚理想,
尤其是对风险的量化处理,很少!
也几乎没有运用到数学工具来量化。
最多是:根据经验来对风险进行分级评估,比如:高、中、低风险等级。
一、风险该如何量化?
风险的量化真的很复杂,也很难做,目前也没有统一的量化工具和标准,因为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口,不同人员所面的风险各种各样,会涉及到各种评估方式。
目前来说,对风险量化运用的最好的应该是“金融投资行业”,对投资风险有很多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
但是,在企业运营或内部控制过程中,几乎见不到相关的量化处理。
就算有,大多也是人为的赋值:比如对可能性进行赋值,1%-100%;对影响或后果进行货币化赋值,比如:1万损失或100万损失。
这是最初级的量化!
更难的是:很多风险是难以量化的,比如:不涉及损失的违规行为、道德氛围、效率管理、复杂的工程质量、品牌形象等等。
对于我们内部审计来说,想要量化风险,同样是一件困难和艰巨的任务。
关键的问题:缺少需求!
比如:我们把风险涉及的各因素,如风险容忍度、置信水平、风险量等等都量化出来后,有几人会用?或者可用?
二、常用的量化模式
1.绝对值的货币式量化
虽然很多风险无法进行货币计量,但是,货币式的量化是对于风险的最直接、最易理解的形式!
比如一个“方便员工”的管理动作:在公司前台放置一支可随意取用的圆珠笔(10元)。
你会发现,不到一天时间,这支笔就会消失不见。
那么这项“放笔”行为的风险量,那就是一支笔的损失:10元/天。
这是绝对值的量化。
2.相对值的量化
相对值多见于“方差、标准差”等此类的“变化性”数据。
也会有一些诸如财务杠杆式的弹性数据: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相关系数等。
但这些都是放在特定情形下,才可使用的量化数据。
为了直接理解,很多人更愿意用“百分比”的指标来量化风险,如:违规发生的概率为10%。
如果想要获取更加客观的量化数据,就需要通过大量的真实数据来检验和推导,最终提取出有用的量化指标。
3.评级量化
对于一些难以用数据计量的,或者欲将“定性化”的语言转化为“定量”的数据来处理时,会用此法。
这也是在企业内审工作或风控管理中最常用的方式。
比如,给风险评为1、2、3、4、5级或ABCDE等级别。
不同的级别代表一个量级。
可以将等级量化为数值(第一级是10,也可以是1-10的范围),也可以量化为一个比率(第1级为10%的概率,也可以是1%-10%的范围值)等。
虽然是量化了,但是这样的量化主观性比较强,准确性自然也会差一些。
这其中的数值和比率,大多时间只代表一个程度化的数字处理,而不能真实值。
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意义!
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有时过于量化也并不见的是好事,因为你不可能将“所有因素”都量化,因为涉及到的变量太多、太杂。
只能少数值进行量化反而会以偏概全!
评级式的量化,其评估质量的不确定性比较大,它和评估人的经验有关,和企业的风险偏好有关,也和业务类型也有关。
最大的问题是:不同业务类型,很难统一评级标准!
4.模型化
对一些非金融领域的内部审计,很难会运用到一些风险评估模型。
作为内审人员,除了我们常用的简单的、半量化的“风险矩阵”外,很少会用其他的模型来分析和量化风险。
三、介绍几个风险管理中常用的公式
1.风险=可能性(概率)X后果(损失额)
这是设计风险矩阵的基础逻辑。
仍以丢圆珠笔为例,如果放在前台的圆珠笔,丢失的可能性为50%,圆珠笔的价格为10元。
那么它的丢失风险就为=50%X10=5元/天的风险(天数并无实际意义,只是为了严谨)。
2.剩余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可能性X后果X控制风险
剩余风险是啥?是指那些运用了所有的控制和风险管理技术以后而留下来,未被管理的风险。
即:业务流程不受企业控制的战略风险和流程风险。
这也是最能体现内部审计价值的一个点儿。
这是一个可以衡量企业生命力、职位生命力的指标,也是潜在舞弊风险的聚焦点。
剩余风险=概率X后果X控制风险(控制缺口)。
以圆珠笔为例,如果丢失的固有风险为50%X10%,再乘以控制风险,即控制措施(安装摄像头,定期检查等)之下,控制失效的概率为30%。
剩余风险=50%*10%*30%=1.5(元/天)。
3.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能性X后果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
实务中,这个公式里的几个风险量,是很难量化出来的,我们大多时间也只是把这个公式当作逻辑关系来理解。
比如:审计风险与后几个风险变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固定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是反向关系,即: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前提下,固定有风险越大,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就得越小。
固有风险(丢失)是5,控制风险(管控失效的)是3,检查风险(检查不出来的风险)是1,那审计风险是多少呢?
(1)如果非要用量化的“数值”来套用公式,这个公式就会出现问题,比如:用“绝对值”来计算。
审计风险=5X3X1=15元,审计风险远远大于固有风险5,肯定是不合理的。
可见,全用数值的话,套用公式肯定不行(用减法也不行,因为基数不一致)。
(2)如果全部用比率来计算,倒也可以,固定有风险50%,控制风险30%,检查风险10%。
那么审计风险=50%X30%X10%=1.5%。
也就是说,一支笔丢的审计风险是1.5%,然后可以再乘以10元,就可以量化为0.15元/天的审计风险。
(3)如果固有风险用绝对值,而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用比率来计算是不是更合理呢?
审计风险=5*30%*10%=0.15(元)的风险量。
(4)这个公式也可以反过来用,用以确定审计力度或审计效果(抽样比例、证据充足性)。
检查风险=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你可容忍的、允许出现的错误结论。
结语
这些公式对实际业务的帮助并不是很大,除非你的审计对象全部是可量化的数据。
如果,你想到进行更细化的数据计算,还会涉及很多其它变量:容忍度、置信区别、误差、随机变量等等因素。
就说这么多吧!
亲,多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