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部分)
小南海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是由于地震时山崩岩塌、溪流堵塞而形成的地震堰塞湖,是目前中国国内历史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鲜见"。
据中科院专家考察,当时(1856年6月10日)地震震级为6.3级,烈度为8度。
地震时山体滑塌10余公里,4500万方崩滑体向西推移两公里,以近100米的落差阻塞山谷,形成长1170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坝。
小南海地震遗迹区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体 、堆石坝、堰塞湖及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实体,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
2001年,国家地震局授予小南海:“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保护区”“全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此组图片不是风光作品,而是为科研机构拍摄的地质地貌真实的状态。
【后河古戏】(部分)
在武陵山腹地有一条美丽的河流,名叫阿蓬江。阿蓬江边有一个古镇,名叫濯水古镇,濯水古镇有一台戏,名叫后河古戏。
之所以称为后河戏,是源于当地人认为阿蓬江系乌江的支流,是乌江的后河。
在明朝的“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川”期间,大批外地移民迁至濯水,其中有许多戏曲爱好者,他们没事就聚在一起,喝茶唱戏,汉戏、南戏与昆山腔等戏种在这里相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濯水独有的后河古戏。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川剧名净邓小雷和后河戏大师张仁山,组成了一支十几人的濯水后河戏班子,被称为“人大戏”。从此,濯水后河戏正式登上舞台。
濯水后河戏可算是半台锣鼓半台戏。锣鼓分轻重缓急,悲欢钢柔,戏着重唱念做打,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统一,虽分南、北、上三路唱腔,但仍属皮黄戏一类。舞台表演空间大,时间跨度不限,有一套完整的戏剧表演程式。
后河古戏既高雅动听又通俗易懂, 其艺术语言和音乐形象是很多地方剧种所不具备的,是雅俗共赏的民族艺术奇葩。2009年,重庆市把濯水后河戏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采取措施加以传承保护。
【倒流的河】(部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