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授课,并组织村民参观学习。通过培训,大家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收入。目前,全村共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30亩,带动农户种植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产业,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鼓励村民利用用废弃房屋、闲置土地等资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格局。
枣庄市食用菌研究所是一家由政府挂牌,主营食用菌种植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蘑菇栽培技术等的技术培训研发中心和国家一级菌种培育基地,下设菌种生产车间,食用菌生产车间,食用菌机械厂,雄厚的物资基础和先进的技术使科技园区一直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枣庄市食用菌研究所技术培训是生产和技术学习相结合,在实践中学技术,印象深刻,更有效。企业网址是http://www.zzsyj.com/。
其实参加安徽省金农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食用菌函授班较好,学费很低,还有赠送试验用的菌种,我觉得很划算,在家自学又能亲手操作,秩序渐进,我就是这样学会的。本人觉得这样的学习班较实在技术实用可靠。
答:蘑菇培训是在山东兴起的,可以去山东考察一下。
采用剁花法栽培的香菇。姚卡摄
回龙湾山场菇农吴兴龙采摘香菇。童晓峰摄
庆元县梯田生态景观。 范敏姿摄
庆元县商家打包香菇年货。童晓峰摄
庆元县商家直播推介香菇年货产品。童晓峰摄
引子
冬日的回龙湾山场,林木葱茏,空气清新。走近一根横在地面、约10米长的腐木前,吴兴龙用脚踩住木头,手起斧落,在树皮上依次剁出斧痕,落斧深度、间距恰到好处,“8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无意中发现空气中弥散的真菌孢子,驻留在朽木刀痕上能长出香菇,经过屡次试验,逐渐探索出‘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
作为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回龙湾山场的菇农,吴兴龙对祖先流传下来的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引以为傲,“这是庆元‘林—菇共育技术’中最传统的生产方式,沿用至今。”
吴兴龙介绍,用这种 *** 培植的香菇,纯天然、无污染、口感好,而适当间伐枝叶繁密、遮挡其他树木生长的老树,能为更多小树生长腾出空间。山场里丰富的菌菇资源使砍伐后的枯木加速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又为森林更新提供肥力。
林生菇,菇养林,林菇共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数百年来,庆元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演化升级,形成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中心,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2022年11月,“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2年7月,国家主席 *** 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时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林菇共育带来新变化:2022年,庆元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97万立方米,较10年前增加851万立方米,林菇共育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县食用菌产业产值达50亿元,较10年前增加34亿元。
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哪些奥秘?在传承保护中又有哪些新发展?近日,
世代传承
以剁花法为代表的传统栽培技术,实现森林保育与菌菇栽培的和谐共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
雨后的回龙湾山场,雾霭渐渐退去,一缕缕阳光透过层层密林洒向大地。吴兴龙像往常一样,拿着斧头上山了。
山行约1小时后,一座简易木屋映入眼帘,屋内放着木床和烘干香菇用的架子。木屋被当地人称作“菇寮”,既供菇农种菇时居住,也兼具烘干香菇的作用。
菇寮不远处,几根20多米长的木头横在地上,上面布满青苔,一道道斧痕中已长出大小不一的香菇。“这就是通过传统的剁花法生长出来的香菇,色泽亮,个头大,营养价值高。”吴兴龙熟练地用手轻轻一摁,香菇便被采摘下来,将其捧在掌心,混合着清新雨露,散发出阵阵清香。
“森林中的天然孢子在斧痕中萌发,逐渐在树皮内形成菌丝,再经过两年多生长,最后长成香菇。”吴兴龙边说边演示,“这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可不容易。就拿‘剁花’来说,斧面要与木头表面垂直,每隔三四寸剁一个划口,不同树种,划口的深浅、方向、疏密等也不一样;相同树种,老树、空心树、烂心树等要剁得稍深一些。剁得不好,香菇就长不出来。”
“菇农间流传着‘枫树半粒米,橄榄洋钱边’的谚语,意思是要剁到半粒米或一块银圆边的深度。”吴兴龙比画道,“每一次挥斧,力道都要把握精准,有些树种剁的深度需精确到毫米。”
剁花法培植香菇,包括选场、做樯、剁花、遮衣、倡花、惊蕈、采菇、焙菇等8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讲究。”吴兴龙介绍,“拿‘做樯’也就是选树除杂枝来说,制菇一般常用树龄长的栲树、枫香等,伐木作业时要先剔除枝丫,防止树冠倒下时压损幼树,同时让菇木充分接触地面,吸水保湿。”
每年立冬后到次年清明是山里种菇的好时节,吴兴龙常会在这时外出种菇,既为扩大种植规模,也能把种菇技术带出去,“我16岁时就跟着人种菇,冬天进山,春天出山,一待就是好几个月,长年累月,练就了现在的手艺。”
不准用毒药、不准用鸟枪、不准杀生,进入菇山“三不准”的规矩,吴兴龙始终铭记于心。“香菇培植、生长过程中,要严防森林里的鼠类、鸟类等偷吃、啄食。除了加强巡护外,我们还常把浸润了牛油的猪皮挂在树上,用猪皮散发的异味驱赶食菇动物。”吴兴龙说。
“尊重生态,保护生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
“菇农世代传承的剁花法栽培技术,在800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与大自然达成了默契,坚持‘伐大留小、伐密留疏、间伐取材、轮换迁场’,合理控制采伐强度,推动实现可持续经营。伐倒的菇木不搬出山林,就地腐烂,为林木再生长、森林更新提供肥力。”叶晓星说,“以剁花法为代表的传统栽培技术,实现了森林保育与菌菇栽培的和谐共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
技术创新
从剁花法、段木法再到代料法,形成食用菌栽培技术完整演化链,推动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走进回龙湾山场的另一片密林,不时可见整齐堆放着的一根根1米左右的木段。木段上,菇农先前凿下的一个个小孔内冒出了不少香菇。
“这是采用段木法栽培香菇。”吴兴龙向
“剁花法属于天然栽培,香菇生长周期在两年以上,后来发展的段木法属于‘半自然’生产,在人工介入下次年就能生菇,产量是原来的2至3倍。”叶晓星说。
不用在整根大木上培植,段木法的发展创新,让当地越来越多的菇农可以走出深山,在日照充足、空气流通的场地养菇。生产规模、产量都扩大了,但取之于林、用之于林的理念始终没变。
“我们避免砍伐珍稀树种,坚持砍伐量少于生长量的原则,多选择长势较差或利用价值较低的空心树、烂心树,砍伐时把树木砍口斜着砍成锥形,以便新的枝叶萌发。”吴兴龙说,砍下的段木能重复使用好几年,腐烂后还能用作肥料还山还林。
不只段木法,庆元县坚持在守正创新中发展,这些年不断涌现出新的栽培技术,形成从剁花法、段木法再到代料法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完整演化链。
寒冬时节,
与许多庆元人一样,胡惟鹏家是世代菇农。耳濡目染,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不到20岁的胡惟鹏便开始种香菇。不同于祖辈,他现在使用更多的是代料法栽培技术。
“和剁花法的自然生产、段木法的‘半自然’生产不同,代料法更像是‘仿自然’生产。它以木屑、秸秆等为主要原料配制培养基,以此代替传统木材。”胡惟鹏说,“培养基养分一年内能基本消耗完,生物转化率达到90%以上,有效提升了香菇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不仅如此,菌棒 *** 、接种、出菇管理、采摘等环节对环境和劳动力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以前多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山种菇,现在妇女、老人都能参与,在家门口就能种。”胡惟鹏说。
新技术,是传统技艺的延续发展。胡惟鹏带
“孢子生长喜欢阴凉环境,所谓‘遮衣’,就是把树枝、树叶等覆盖在菇木上,防止阳光暴晒。”胡惟鹏说,“我们在菇棚顶搭设一块遮阳板,根据温度、光照随时调节倾斜度,就是更好地发挥‘遮衣’作用,为香菇生长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新技术,也秉持着生态环保理念。“我们生产的菌棒以木屑、麦麸、少量石膏粉为主要原料。”胡惟鹏介绍, *** 木屑所用的木材是由本地农户从阔叶林中间伐而得,砍伐的区域、时间、数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由县林业局统一审批。
菌棒生产的厂房里,灭菌灶、装袋机、蒸汽炉等设备高速运转。从拌料、灭菌、打孔到接种,菌棒生产的各项工序均实现了标准化、自动化。厂房外,工人们对产出的菌棒有序进行覆膜、倒垛,一根根套着香菇菌袋的灰白色菌棒被整齐摆放在放置架上。胡惟鹏告诉
大量使用塑料 *** 的香菇菌袋,会不会带来污染?
叶晓星介绍,庆元县近年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食用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建立完整的回收机制,定期安排专人回收菌袋。“目前,用户购买一个菌袋1角钱左右,我们回收的价格是一个菌袋4分钱,既可以防止污染,回收后的菌袋加入部分新原料,又可以制成新的菌袋,实现了废料再利用,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为守护好‘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们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动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叶晓星介绍,林菇共育区森林覆盖率多年来保持在90%以上,2022年全县食用菌生产量达到1.25亿袋,食用菌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菇农年人均产值约4.7万元、年人均收益约3.1万元。
实践拓展
林生菇、菇养林,促进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延展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
在位于庆元县荷地镇黄沙山的伟青家庭农场夏菇种植基地,菇棚里工人们正忙着接种菌棒,来自丽水市的直播团队则在跟拍生产过程,为夏季出菇预售带货……
85后吴飞伟是基地负责人,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他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栽培反季节香菇,“冬天一般是香菇的采摘旺季,我们把基地选在黄沙山海拔约1000米的区域,利用低温、阴凉的环境优势,冬季接种,夏季出菇,弥补了市场空当,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庆元县,许多村落依山傍水,潺潺溪流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水源并调节水文气候,独特的山地生态资源为食用菌栽培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沿山坡等高线,村民们在森林与村落间的平缓坡地因地制宜修筑少量梯田,种植蔬菜粮食,扩大农业生产又保持水土,菌物生产废料也实现循环利用。
“不只是林生菇、菇养林,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村民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发展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中心,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在更大层面丰富拓展了‘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推动形成森林、梯田、村落、河流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叶晓星说。
这样的生态景观,提升了生产效益,推动了农旅融合。地处庆元县东部的贤良镇,群山起伏,层峦叠翠,曲折绵延的梯田风光随处可见,生态循环农业搞得风生水起。在镇里岱头林场一片占地60亩的竹林中,一段段1米多长的木头整齐摆放。竹荫下,红褐色的菌菇冲破木段表皮,细长的菌柄撑起圆圆的伞盖,将森林景观点缀得更加丰富多彩。一些游客驻足参观,了解段木法香菇培植工艺。
“虽然过去在菇棚里见过人工栽培的香菇,但没想到这么普通的木头,能长出这样饱满的香菇,用剩下的废木、产生的菌渣还能还林还田,真长见识!”第一次来贤良镇,福建游客陈庆茹倍感新鲜。
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带富了贤良镇。镇党委书记李一娇介绍,镇里开设了20多家民宿、农家乐、特产店,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全镇生态农产品销售额达到460多万元。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近年来,庆元县精心打造林菇共育文化体验之旅等10条旅游线路,不断释放农业文化遗产的衍生价值。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叶其娇介绍,2022年,庆元县森林景区接待游客约113.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
协力守护
培养香菇种植人才队伍,保护传承相关特色文化,赓续农耕文明
身着劳动服饰,30多位制菇师傅挥动斧头,在8分钟的规定时间内,一边现场“剁花”,一边讲解剁花法传统技艺的操作要点、对林菇共育的个人理解。台下评委根据选手操作规范、剁花质量以及对传统技艺的理解诠释,现场评分,授予前六名“菇乡工匠”荣誉称号。
县里举办的这场“‘菇乡工匠’技能擂台赛”,虽已时过两年,百山祖镇龙岩村村民吴义伙仍记忆犹新。
在这场擂台赛上,年过花甲的吴义伙摘得“菇乡工匠”称号。随之,十里八乡都知道吴义伙种菇技术好,他用传统剁花法栽培的香菇受到市场欢迎。
“参赛前,我种的香菇烘干后一般卖200元一斤,现在一斤最贵能卖600元。”吴义伙感慨,“这不只是因为自己的技术提升,栽培出的香菇品质好,更得益于县里对剁花法等传统技艺、对林—菇共育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宣传推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介绍,县里每年都会通过举办“‘菇乡工匠’技能擂台赛”、开设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持续培养香菇种植户。截至目前,庆元县已培育1万多名拥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香菇种植户,他们在浙江省内外栽培香菇,传承剁花法、段木法、代料法等技艺,也为20多个省份的菇农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
在回龙湾山场,县里还建设了1200亩的剁花法栽培示范基地,聘请香菇种植能手在基地开展技术示范、技艺展示。在全县家庭农场等设立130多个示范点,对保留使用剁花法技艺的种植户给予一定补助。
“多措并举培养香菇种植人才队伍,既为延续传统技艺,让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民增收
传承数百年的“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在保护利用中还形成了菇民戏、香菇山歌、香菇功夫等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为抢救菇民戏剧本,师从菇民戏老艺人的杨香珍曾走访了庆元及周边的多个县区,用录音机一一记录下老艺人们的唱词曲调,回家后再一一整理成文,迄今已收集了200多部剧本。这些年,她又带着剧团开展了40多场送戏下乡文艺演出,定期在县实验小学开展送戏进校园活动,培养了不少小戏迷,“有的学生升学后还联系我们,想继续学唱菇民戏。”
“这些年,县里持续推动菇民戏、香菇山歌等进校园、进课堂,定期开展香菇文化节活动,建设了香菇博物馆、香菇主题公园等。”叶其娇说,“在相关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中,越来越多的人走近林—菇共育系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
“菇民出外去蕈山,南山走到北山回……”采访结束后,杨香珍向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03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