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历史的黄素石楼:风霜练就一身峥嵘骨

屹立于村中央,造型独具韵味,已有接近300年的历史—— (资料图片) 黄素石楼:风霜练就一身峥嵘骨 泉州网4月7日讯(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柯雅清 文/图)泉港前黄村,近年来是去过几次的,今再来...

屹立于村中央,造型独具韵味,已有接近300年的历史——

20220923103904256.jpg(资料图片)

黄素石楼:风霜练就一身峥嵘骨

泉州网4月7日讯(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柯雅清 文/图)泉港前黄村,近年来是去过几次的,今再来算是故地重游。记得五年前接连参观了黄文惠、黄云蒸、黄瑶观这三位载入史册的明清良吏的故居。从那刻起,对悬于黄文惠故居内的“西蜀循良”匾额就记忆深刻,红底鎏金,旧史深镌,有着生香染流云的韵道。这次来,则是为了参观村里的另一处奇观——黄素石楼。

黄素石楼屹然若画

借星象传递精神气韵

明清时期,前黄属惠安鳌塘铺,地处惠北东南部海边,因其背山面海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惠北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前黄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而保存下来了前黄古村落、前黄古街、明清文峰(鳌塘)社学遗址、前黄进士举人故居群和黄素石楼古建筑群等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和古迹文物。

怎么形容泉港前黄村的黄素石楼?这石楼屹立于村中央,由花岗岩条石砌成,四四方方,长宽各20.8米,高9.3米,上覆方形平顶,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巨大的新鲜出炉的上乘“法式奶酪吐司”。瞧,那焦黄中略带糙点的“面壳”,有点软香酥脆、柔中带刚的感觉,让我相信这一定是用村里“纯粮”工艺打造的。远眺已是香气诱人,近观更是涎水欲滴。据说在俄罗斯,是以面包和盐作为迎接客人的最高礼仪。我看在前黄村,这道“石楼美味”,同样是宴宾的至高礼遇。

从前黄村村支书的口中得知,这黄素石楼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算来已有接近300年的历史了。它是福建省唯一纯粹的石筑土楼。最早的楼主黄素与儿子黄堂官,耗时30多年才建成此楼。楼内分三层,建房三十六,石楼外立屋七十二,加起来共108间正辅房屋,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有归一圆满之意。这就有意思了,一栋暗合星象玄理的石楼,俨然就是一部敞开的研究古代星象与建筑文化的书哇!

楼内房屋众多,格局疏朗。

要知道早在殷商时期,华夏先人就创辟了“十二星次”,即“星纪、玄枵、豕韦、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有点近似于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后来又生发了“星宿”“分野”等概念。后世所说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也是星宿分野的一个变体,这其中还有主星、客星、星主的说法。倘若黄素石楼是按这个理念来打造的,也许楼中对应的房间同样有“主”“客”“贵宾”之分,不同房屋间的互动、试探与交汇,才构成了“楼”的整体之韵。

三国枭雄曹操曾有《气出唱》三首,通过星象之说阐述自己的功业意识,抒发政治抱负,词句清峻慷慨,其中“乐共饮食到黄昏。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也是道出了对于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子孙常乐、人寿天齐的祈愿。所以说,星象学说千百年来一直被古人借以传达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定楼”彰显古人涵养与智慧

黄素石楼不仅依靠群体的布局、空间的大小变化、房屋的整体形象,来传达整栋建筑物的内在涵养,更依靠建筑装饰如雕刻、字画、绿植、光影等来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境界。石楼大门入口处有一石门匾,上刻“式好攸宁”字样,左下方则用小字镌刻“乾隆六年岁次”。“式好攸宁”是骨肉和睦、安宁幸福之意,这恰也是楼主当初建造“定楼”灼然可知的意图。

石门匾上刻有“式好攸宁”字样

打开大门,只见外门之内再设两重门。中门是一道大铁闸,内外两重用优质坚固的桧木做门板,再用铁皮紧紧包裹着,这是古时为防盗贼用火攻而设的。大门后面一侧墙壁里还可以拔出两根既粗且重的大梁木,这是门的木栓。门框上方还设有水槽,从楼内水井可随时汲水浇灌灭火,足见石楼防御措施的周密严谨。

黄素石楼还有一个奇怪的特点,那就是在三楼的“四方”位上,各出挑一个石角楼。由于石楼本身是坐东北、朝西南,那么这四个石角楼就恰好占据东、南、西、北四方位。

石角楼半悬于外

据介绍,角楼是作为悬空碉堡而存在的,内设射击孔,方便交叉射击,以提升石楼抵御盗匪的功能。我个人觉得这种看法可能有些片面。清中前期虽然火器在民间确有流散,但《大清律》中仍有“私卖军器”“私藏应禁军器”等律条,朝廷是明令禁止、限制民间使用火器的。乾隆年间散落民间的火器,大多为火铳、鸟枪之类,射程短,杀伤力低,发生匪帮持火器打劫的案例并不多。在如此高大的石楼上,加建碉堡似无必要,而且悬空凸出的造型更易使其成为攻击的目标。倘若从传统建筑的蕴义上来看,这四个角楼或可代表“四象”或“四宫”,在传统古建筑中有“镇四方,避不祥”的意思。石角楼采用的是三层迭檐构造,表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哲理。在中国老建筑物里,“三叠”造型是极富美感的,此外更包含了寻求“稳定、规范”之意。黄素石楼早年又被称为“定楼”,或许就缘于这四个角楼带来的笃定意味。

四个石角楼内各有四个所谓“射击孔”,它们其实是斜向下的梯形孔,俯身看去真的可以观察地面的情况,有窥视功能。同时由于土楼是内封式的,虽有天井,但内部气流是较为郁结的。这些梯形孔亦具有通风换气的功能,不由令人佩服建楼者的睿智。

从梯形孔俯身看去,可观察地面的情况。

数百年昂首前行的姿态

石楼屹若画,地镜淼如空。而以石楼为中心,还依偎着众多古建筑物,如文馆、武馆、大馆、侍卫府、黄朝栋故居等。其中侍卫府便是光绪丁丑(1877年)武进士、赏戴蓝翎御前侍卫黄正元的故居。穿行于古建筑群里,只见厅堂、居室、檐角等古色古香,宅院内大小不一的窗棂,变换着各种造型,风韵独具。红砖白石的围墙也让人沉浸于柔美的“闽南风”中,无法自拔。

侍卫府是黄正元的故居

前黄村近代书法家黄朝栋曾为石楼题联云:“户对帽山山不老,门迎芹水水长流”。前有帽山,侧有芹水,黄素石楼的“定”气,似乎也与前黄村的悠长底蕴有着脱不开的干系。漫步于前黄古村落中,随处可见一座座饱经风霜的旗杆夹座,它们古朴庄重,是古代前黄人诗礼传家、文武兼备的象征。自宋元丰七年(1084年)黄理开基以来,前黄黄氏已繁衍三十七代,代有英才,享有“翰墨诗书门第,奕代累官世家”盛誉。屈指算来,在古代科举方面,有文、武进士7人,文武举人5人(其中武解元1人),贡生8人。在古代乡村能有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古色古香的建筑群

从明万历元年(1573年)起,前黄即创立“文峰社学”,一时书香浸润百户千家,推动了这一区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学”是古代地方政权奉朝廷诏命在乡间设立的“教童蒙始学”的学校,其性质为官倡民办。文峰社学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宣告解散,历经328年。在这期间,前黄村涌现了大批文武人才,除了黄文惠、黄云蒸、黄瑶观外,诸如黄元亨、黄开先、黄瑞鳌、黄正元等,皆是济世良才。正是这些栋梁之材,构塑了前黄村峥嵘的气骨。

据介绍,近现代的前黄仍是昂首前行的姿态,涌现的名士丝毫不逊前代,有闻名海内外的书法家黄朝栋,有以黄兆唐、黄金星、黄春晖为代表的地下工作者,有为保家卫国献身的黄添发、黄扣来等革命英烈,亦有参加抗美援朝的黄文来、参加抗美援越的黄海水等战斗英雄,有泉港唯一的中科院院士黄荣辉,还有文学、音乐“双料博士”黄祖彝,以及知名作家黄世中、小提琴演奏家黄维明,等等。

石楼有供休憩的场所

在非遗方面,前黄村也有着丰富的遗存。村落有泉港最早、绵延130多年的前黄掌中木偶戏团;成立于民国时期、大惠安最早的前黄芗剧团,以及前黄南音社、北管乐队、大鼓吹队、高甲戏团等非物质戏曲文化;亦有游神(跳火盆)、游朝拜(游境)、前黄七星灯等传统民俗。

“雄文卷尽芹水碧,新诗更添帽山翠。”愿下次再见前黄,仍能洞见村落最纯粹的姿态,仍能于此感受万千气象。

  • 发表于 2023-05-08 19:08
  • 阅读 ( 74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超伟
超伟

704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