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切糕声名鹊起。网上凡有涉及新疆的帖子,经常会有人提及“切糕”。切糕,似乎成了新疆的某种符号。
我不知道切糕这名字打哪儿来,始于何时?在新疆,人们管这玩意儿叫“麻仁”,是一种新疆维吾尔族民众采用传统特色工艺,选用核桃仁、玉米饴、葡萄干、葡萄汁、芝麻、玫瑰花、巴旦木、枣等原料熬制而成的民族特色食品。说真的,麻仁在新疆至少在乌鲁木齐并不常见。
网上涉及切糕的负面传闻颇多且多千篇一律,有时难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作为一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汉族人,我愿意从我的角度和个人理解说说这个“切糕”。
有几个常识先介绍一下:众所周知,新疆日常通用的重量计量单位是“公斤”、“克”而非“斤”或者“两”;维吾尔族生意人不喜欢讨价还价(旅游景点可能不一样),因为他认为告诉你的价格是实价,也即我们讲的货真价实,你若再还价便是对其不信任;有一点可以放心:虽然不还价,但在称上也不会坑你,不会缺斤短两;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已经称好的东西买家由于某种原因反悔拒绝购买是犯忌讳的。
比如,你在街上遇到卖切糕的,你问多少钱一斤(半公斤或500克)?他告诉你180米(假定)一公斤(1000克)。问题出现了,你看给你称了那么多(比你想要的多了一倍)你肯定不高兴,语言交流又有障碍,于是你说你不要了,对不起,恐怕你脱身有困难。
这只是打个比方。如果有人遇到切糕想买时可以试一下这个办法,假定还是180块钱一公斤,那你不用在斤与公斤之间解释,你直接告诉他你要多少钱的就是了,这样比较简单,应该不会发生纠纷。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中年妇女问切糕多少钱?得到答复后,一边咕哝着“太贵了”一边在那切糕上指指戳戳的。如果我是卖切糕的我也不高兴,嫌贵不买就是,你家吃的东西外人可以随便动吗?
一个朋友从内地来,说想买点切糕尝一下。我陪他去了山西巷子,很晚才找到一家,这个比较讲究,弄了个玻璃罩子把切糕罩了起来,看上去比较卫生。我问多少钱一公斤,他说120米一公斤。我说买一点尝一下,他指着旁边几块大小不一的切糕说,大的10块,小的5块。朋友感觉味道不错,于是我们买了一公斤。
乌鲁木齐二道桥、山西巷子、马市巷子集中了各种各样地道的维吾尔族美食,今年三月份以前,我几乎每周都去。三月份以后,由于老城区改造,那里的自建房被全部拆除…那些美食都去了哪里?至今我还没有找到。
有一次我去那里吃饭,看到了这个东西。
因为第一次见,我问摊主:“啥东西这个?切糕吗”?
摊主告诉我:“好东西,这个是切糕的爷爷”。
“里面糖有没有”?
“没有”。
“多少钱一公斤”?
“60”。
“半公斤称一下”。
摊主摇头:“不卖,五十九块九毛钱的也不卖”。
“为啥不卖”?
他懒得和我解释,只是摇头说不卖。
我看上了那东西,只好就范,“可以,一公斤称”。
摊主用一把铲子把那切糕的爷爷往称上放,我又想起叮嘱一句“好好说没糖,我糖尿病,有问题我找麻搭呢”。
摊主立马说“糖尿病不行”,并准备把称上的切糕再铲回罐子里。
“咋啦不行,你不是说没糖吗”?
“糖没有”,他在那切糕的爷爷里翻出一颗椰枣来,“这个东西不行,糖尿病不能吃”。
我不止一次在超市或面包店里买面包,店员信誓旦旦的告诉我没糖,但拿回家后仔细一看,配料表上赫然列有:白砂糖。
两相对比,我有感于摊主的真诚,还是买了一公斤。摊主把那切糕的爷爷放到搅拌器里搅成糊状,然后装到一个广口玻璃瓶里,并告诉我食用方法。一公斤刚好装满一瓶,我也瞬间理解了摊主为什么不卖半公斤甚至59.9米的也不卖,他是嫌麻烦。
这就是搅成糊状后的切糕的爷爷。主要成分是蜂蜜、核桃仁、巴旦木、杏仁、红葡萄、无花果、红花籽、椰枣等。据说有滋补大脑、肝、肾、胃等功效。
这东西我没吃,一直放在冰箱里,但我会经常给人们讲这个亲身经历的事情。
由于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差异,再加上语言不通,交流有障碍,难免产生误会。只要彼此间加强了解、交流、沟通,一切隔阂、误解都将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