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星海微语”,同名公众号持续更文,今天这篇文章想和大家聊的话题是“我们为什么容易对父母产生一种内疚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其实内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很基本的情感,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词的时候,首先可能要在意识中去掉一些对它负面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会发现,一碰到“内疚”这两个字,好像我们就会内缩和害怕,觉得难以承受或者不愿意去体验这样一种感觉。
因为我们会感觉有一种罪恶感,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觉得自己令人失望了,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但是,我想在今天这篇文章里去做一个澄清:内疚感和愤怒、攻击一样,是我们很常见的一种基本情绪和内心状态,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去过你的人生,实施你的行为,做你的选择,你都不太可能在生活中完全不体验内疚的感觉。
如果你一点点的内疚感都不能承受,这是很难想象的,我们大约可以想象到,这样的人可能每天都会被内疚感追逐着,从而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去做出一些自己并不愿意的选择。那我可以说,其实你已经被内疚感操纵了。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女性群体。女性群体其实是更容易被内疚感掌控的一个性别人群,因为相对于男性的一种防御机制(他们擅长运用隔离),女性往往更善解人意,会在生活中更多地去承担着他人的情绪,所以女性如果体验到父母或者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或者是孩子,甚至是朋友同事的一些情绪问题,则更容易陷入内疚和自责之中。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内疚的例子,这个例子可能听起来有一些极端,但它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有一位比较好的朋友S小姐,她在33岁的时候还没有结婚,但是从她28岁到33岁,她的妈妈就一直都在给她这方面的压力,总是见到她就会说“你什么时候会结婚呢?你应该结婚了”“你这样的喜欢自由,这样的不想结婚,你知道你这种行为和想法带给我的是什么吗?你在广州,但是我在老家啊,我们家不是一线城市,你这样让我没有脸去见我那些亲戚朋友,你的表姐表妹早就结婚了,有的孩子都快读中学了,妈妈长期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你让妈妈这样比让我死了还难受”等类似这样的话。
这么多年来,S小姐妈妈这样严重的指责以及非常情绪化的话语,始终反复出现在S小姐的生活里,当然也一次次地冲击着她内心的防线。在这个过程中,S小姐的妈妈可能和很多会逼婚的母亲或父亲一样,为了控制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活成自己期待中的样子,讲了很多去增强子女内疚感的话语,在这样的一些话语中,他们将自己尽量说得特别悲惨,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因子女而受害的受害者。
在S小姐妈妈的剧本里,女儿是忘恩负义的,女儿是不知感恩的,甚至女儿是坏的,是没有情感的,她的内心潜台词是“因为你想自由,因为你非常自私,所以你深深地伤害了我,妈妈是一个因为你才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而S小姐认同了妈妈投过来的这种受害者的感觉,所以她觉得内疚,她强烈地感觉到“我可能真的是一个坏人,一个坏的女儿,因为我将我的快乐建立在了妈妈的痛苦上”。S小姐的这种心理活动,其实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就是指“我们的内疚感,常常来自于对他人投射过来的一种定位和内容,是一种不自觉的认同”。如果我们没有去认同别人投射过来的他们的看法,他们的剧本,我们就不会把自己想成一个坏人,更不会因此去体验内疚的情绪。
比如上面这个故事中,S小姐的妈妈投射过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信息,即“我的难受是你造成的,你应该为我的难受负最直接的责任,并且你明知道我难受,还要坚持这样做,所以你是一个坏人”,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没有进行投射性认同的话,就是假如我们对对方投过来的内容不去盲目认同,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足够的边界和觉察能力,我们就会很清晰地知道,妈妈说的话与我内心的真实是有差异的,这个中间隔着我们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界限。
我们会知道妈妈的自我是独立的,那么妈妈的不开心大部分是和妈妈自己的认知相关,也就是说妈妈是否快乐取决于她怎么理解自己的女儿选择不结婚这件事情,那么S小姐作为女儿是不需要去承担妈妈这个部分的情绪的,因为妈妈的情绪由她自己理解事情的角度造成,应该由妈妈自己去承担。
其实S小姐的妈妈强行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如果S小姐不去认同妈妈这样的剧本,走出妈妈的投射,她的内疚感就会大大的减轻,甚至根本就会不存在,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产生的土壤。
但比较遗憾的是,在真实的故事中,S小姐身上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终于有一天她与之前分手的不太满意的前男友复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结婚之前她跟我说“我结这个婚就是为了我妈妈,我为她结了这个婚,我的内心才会平静,我才能放下我的负担”,我问她“你的这个心理负担的感觉是什么呢?”她说“我活在这样的一种内疚感里,让我太难受了,虽然跟一个我不太喜欢的,不是我想要的,也没有让我产生爱情的男人结婚也让我难受,但是相比而言,对父母怀有极大的愧疚,让我更受不了”。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善良的人,这样我们会觉得内在平衡,我们会更喜欢这样的自己,而如果每天都在被内疚感或者罪恶感折磨,或者是在认知里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坏人,其实能够想象那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这会让我们内心存在大量的冲突。
我想S小姐的例子可能是有一点点极端,但又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大量的这种投射性认同,因此也会生活在各种内疚感中,或者是觉得自己不好,充满了自责。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爸爸妈妈或者是其他一些人所表现出来的痛苦,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这个里面除了我们比较自恋的部分,也真的有我们接受了对方投射过来的那些内容的关系,所以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欢笑,去自由过自己的人生,我们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的良心,所以在这样一种投射性认同的趋势下,我们做出了一些非常愚蠢的选择,类似S小姐这种,为了父母而结婚,或者是有一天,为了顺从父母而选择了自己不想选的人生道路,错失了自己想要的那个部分。
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讲,内疚感是你做了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损害了对方的利益,也就是利己与利他之间产生了矛盾,你选择了利己,但是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利己其实是一个很合情合理的,也是一个公平正义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因此给自己贴上“我是一个坏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的标签,因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利己的,包括我们去做一些帮助他人的事情的时候,其实也是利己的,因为帮助他人,会让我们更喜欢自己,让我们觉得人生更有意义,让我们能够将自己的价值和爱传递出去,只不过帮助他人的这种行为是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了,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可能有99%的事情都不能既利己又利他,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我们要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画一个界限,我们做好自己的那个部分,守好自己的界限,也要防止自己掉入对方挖的坑,就是利用你的内疚感给你挖的坑。
当然很多人这样操纵你的时候,他们可能也不是刻意的,而是无意识的,他们活在一种自己也不知道的模式里。很多父母是这样来操纵孩子的,他们用一种付出者和受害者的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当你做选择的时候,这个里面有没有可能是对方把令你产生内疚感作为控制你的一种工具了呢?而你是否因为内疚感让渡了属于你自己人生选择的权利呢?”我们可以接下来再问问自己“当你去做令对方满意的事情时,也就是你希望他不是一个受害者,你是否做出了某种牺牲,你是否感到满意呢?你是否觉得快乐呢?”
如果这件事对对方来说是好的,但是对你是不好的,那么我们也必须要说,你选择利他可能对你自己而言就是极不公平的。我们至少可以把这些都想清楚之后,再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还想表达一点,就是很多人对父母怀有内疚感,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合理信念,觉得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当时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将我们培养长大,那么我当然有义务要出让我的一些权利或者边界让他们幸福,让他们开心。
但是我想说,这样的一个信念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当然也包括你的父母,他究竟是否对生活感到满意和快乐,并不取决于他的孩子是怎样的,或者他的孩子给了他什么,也并不取决于他得到了什么,而是取决于这个人的内心,他对于生活的每一个部分,每一种关系是如何看待的,这就是心理学的一个认知理论。
如果一个人需要绝对的控制别人,才能够觉得我很棒,我很快乐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一定是很难快乐的。实际上,很多父母的不快乐是因为他们需要活在对子女的事情的绝对控制中,但是子女是没有必要为这个部分去买单的,因为父母的绝对控制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可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阴影。这是一种遗憾,但在他们的人生里,还有机会通过他们的成长去提升,假如没有的话,我们也不要轻易成为某个人的拯救者,即便这个人是你的父母。
你通过一辈子都听他们的话,符合他们的期待,想要令他们开心,但其实这就是一个无底洞,因为生活中的无常一定会让我们常常体验到无法控制的感觉,所以其实你再听父母的话,父母也仍然会挑出很多问题,他们仍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不开心,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当你在生活中对方给你投射他的不开心是你造成的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他的不开心是他自己的问题,他的不开心是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造成的,你可以问一下自己,如果换成你在他的位置,你会因为这样的事情不开心吗?
也许你不会,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不开心,那么他不开心的事情,作为他自己的问题是要交给他自己去解决的,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被对方投射到,因为我们没有去认同他的投射,也没有必要因为他的不开心而过多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