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重视农业、夯实农业,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近年来,国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那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看起来很长、很复杂的词到底是什么?
杜鹰在《参事讲堂》发表演讲。新华网记者 李林摄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认为,当下很多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五花八门。有人简单地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同于农业结构调整,也有人张冠李戴地用“三去一降一补”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说去杠杆,这主要是在金融领域,农业很难说是去杠杆,恐怕还得加杠杆,所以不能张冠李戴。
在他看来,正确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同时考虑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关键词: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
2018年3月21日,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龙树镇农民以油菜田为背景描绘的“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构成了一幅催人奋进的美丽画卷。图片来源:东方IC
调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大家要看到,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以往有所不同,不能仅仅停留在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层面上,也不是一时的调整或某个地区的调整,而是要更好地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充分地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以打造“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基本框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长期管用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比如中国的玉米生产带应该怎样布局,不同的经济作物应怎样向优势产区集中,又比如中国生猪生产的布局,如何从南方人口稠密地区和水网地区转移到环境容量大的地方去,比如东北这几年生猪生产势头很猛,过去是“南肉北运”,将来可能要“北肉南运”了。
二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一产为基础,接二连三,把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里最主要的就是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0.8:1提高到现在的2.2:1,但与发达国家的3:1至4:1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在品质和质量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国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潜力很大。
还要高度重视电商、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今天中午,我和几位朋友聊到电商向农业的渗透,对传统农业改造提升的影响非常大。还有乡村旅游,这也属于开拓农业多功能,农业不仅有产品供给功能,还有休闲养生功能。这几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所以深挖农业的潜力,增值空间很大。
转方式,就是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方面,要强调“绿色、标准、品牌、科技”4个关键词。推进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首当其冲的就是按农业部的部署推进化肥农药的零增长,还有实施休耕轮作、黑土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地下水漏斗区的治理、土壤污染的治理、秸秆的综合利用、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等,促进宝贵的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推进标准化,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和技术规程,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比如说科学养猪,没有技术规范行吗?还有蔬菜,越是大棚蔬菜越容易产生病虫害,什么时间可以洒农药,什么时间不能洒农药,这都有讲究,这叫标准化。
推进品牌化,就是要强化供给侧的市场意识,以品牌打开市场,以品牌提高效益。农业的品牌化太重要了,有没有品牌,价格区别很大。当然品牌得是真的,货得是真货。
强化科技支撑,这不仅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最有效的手段。农业的技术体系也要转变,我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从过去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增长转变;从过去围绕粮食作物生产向围绕整个大农业转变;从过去只关心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农业科技创新上去了,农业才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大有前途、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
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方面,关键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光靠自给自足的小农户,永远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经营体制要创新,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3+1”体系,“3”就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1”就是全产业链的农业服务体系。有了“3+1”的经营体系,中国农业才有可能现代化。
2018年2月9日,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大会在大包干纪念馆前举行,这是小岗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实现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分红。图片来源:东方IC
促改革,这里的内容很多,比如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承包地的三权分置改革、集体经营性用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支持下乡返乡人员创业就业等。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把农村的生产要素激活,把沉睡的资源唤醒,让它们动起来、流起来、重新组合起来,这样农业农村的发展就有新动能了。(编辑:薛笔犁;剪辑:田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