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写了苏轼,说起苏轼不得不提的就是王安石了,王安石的变法也许不是人尽皆知,但王安石的诗句你一定读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这一首没听过,那么下边这首就一定听过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我们从小就会背的古诗词,形容梅花,也形容品行高洁的人。
[图片]
其实写了这么多文人,我发现许多我们平日里觉得不起眼的文人,在当时都是有权有势的大官,甚至几度拜相,王安石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在他身上的名号不少,他早年也遭遇过贬谪,于苏轼苏辙政见不合,把这二人排挤出朝堂,都去外放做官了。
那么王安石究竟因为什么于他们不合呢?因为他是个改革家,他要变法。王安石的这次变法,是一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变法行动。当时的北宋国情实在不容乐观,此前由于国情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我看来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到了宋神宗时期,农民起义,外敌侵扰,可谓是内忧外患。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非常好,想改善北宋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况,所以早在宋仁宗时期,他便上书奏请变法,但宋仁宗不是他的伯乐,并不支持他。
宋仁宗过世后,宋英宗只在位四年,暂且不提,接下来他便遇到了明君宋神宗,宋神宗久慕王安石大名,继位之后便给王安石升官加爵,可以说非常信任倚重他。
宋神宗意识到了当时北宋的情况不容乐观,也迫切的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希望北宋不仅仅是表面繁荣,而是里里外外都繁荣,于是在王安石又提出了变法之后,他当机立断,支持了王安石的变法。
被重用的王安石非常兴奋,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熙宁年间,他主张不能一味的节能,应该尽量使用能够开采的资源,出台了青苗法,免疫法和一系列土地农田法。又出台了一系列强兵练兵的法令,大大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在这一点看,他这个变法是非常成功的。
后来又对科举制度和太学的结构进行了改革,但好景不长,他的这些变法从平民百姓的立场上来看大部分都很好,但还有一部分便不好,百姓们觉得刚从这个火坑出来,又掉入下一个火坑。
另外,王安石是位正义之臣,他的这个变法无疑触及了封建官僚的利益,于是他们不同意,还有一些保守派认为旧法不可费,认为王安石是乱天下的贼人,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曹太后和和高太后。
他们向宋神宗哭诉,导致宋神宗也开始迷茫,任用王安石尊重他变法是不是错了呢?他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最后终于将王安石的官职降低,百姓的疾苦时时牵动着宋神宗的心,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再加上变法派的动摇,最终宋仁宗的动摇使得变法无法再继续下去。
虽然王安石后来还是被封为宰相,但与开始比起,他的支持者人数已经大打折扣,变法是无法继续施行的了。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了辞退归隐,
后来宋哲宗继位后 高太后垂帘听政,她把新法全都废掉,正式宣告了变法的失败。后来宋哲宗亲政,便想再次把没变完的法拾起来,但是当时变法的支持者少之又少,偏偏王安石也病逝了,所以这一场变法无法死灰复燃,终究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无疑是个好官,他的变法出发点都是极好的,却过于极端,改革的太彻底,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但这毫不影响他的伟大,在我心里,他依然是那个指点江山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