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诗句(植树古诗五首)

植树节植树古诗五首,看看古代人,对于植树的热爱和重视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实在是太久远。上古原始社会,人们就能够观察自然,获得动植物生长的规律,进行刀耕火种。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将一块土...

植树节植树古诗五首,看看古代人,对于植树的热爱和重视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实在是太久远。上古原始社会,人们就能够观察自然,获得动植物生长的规律,进行刀耕火种。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将一块土地的杂草树木,砍掉或者焚烧,形成自然的地面,洒下种子,任其生长。大面积的森林因此被破坏缩减。

但是这种方式,还伴生着人们对果树果实的需求,所以留下种植果木,也成为其中的一环。

所以说种植树木的第一人是谁,实在是难以溯源。

应该说有人类文明,就有种植和种树。

植树古诗五首,河阳一县花,谈谈古代的植树活动

中国黄帝时代,就已经有完善的五谷种植,黄帝的妻子嫘祖教民养蚕,既然养蚕成为重要的劳动活动,自然伴随着大量桑树的种植。虽然说用的也是山陵土地,但是这应该是有意识地造林的开始,虽然未必是退耕还林。

木槿树因为夏天生长茂盛,且是很好的分界土地的灌木,在舜时代就成为农田树种,整齐的木槿分隔一片片土地,看起来壮观,夏天也可以在下面乘凉,木槿树被称为舜之花。

《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大禹时代实行春天三个月的禁山,以利于草木的生长。

流传的周穆王的故事里,他看到风雪肆虐人民,洪水让人们流离失所,非常痛苦,叫人们多种竹子,因为竹子生长迅速,可以快速利用作为房屋建筑材料。虽然竹子,现在不作为树木,但是,在古人的眼中,它就是树啊。

先秦时代的吕氏春秋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是反对将水里的鱼全部捕捞,那么明年就没有鱼,将森林焚烧砍伐做成田,虽然稻谷收获,但是却没有野兽。所以,古代有很多地方是以神灵存在而进行封山,禁止人们进入砍伐。

于此同时,种植业在已经开垦的区域展开,获得格外树木果实和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绿化了环境,保护了自然。

诗经里有桃园,有梅果,有柳树。

植树古诗五首,河阳一县花,谈谈古代的植树活动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

这是魏国地区的桃树,已经有专门的桃园种植,北方的农家大量种植桃树,并以迎娶桃花一样健康的姑娘为幸福。迎娶的路上一路桃林桃花,象征多子多福。

而梅树显然是长江流域以南的树种,在周朝广泛种植北方。皇帝去终南山视察,就是看那里移植培养的梅树。

柳树就不用说,这随手插条可活的物种,普遍种植古代的农村,有着保护田园,隐蔽房屋的作用。

植树古诗五首,河阳一县花,谈谈古代的植树活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我走的时候,杨柳是春天的青翠婀娜,依依不舍的样子,我回来的路上,雨雪霏霏。

注意,这柳树是在哪里?在通往家乡的道路上。是谁种植的已经没有记录,但是可以说明,在古代的道路上,至少是这位游子接近家乡的道路上,是种植着杨柳的,而且昔年杨柳还在,只是雨雪纷飞。

汉朝的皇帝,建立皇家园林,将全国珍贵的苗木纳入进去,是收集,也是人工培养驯化。

从汉朝之前,就流行的正月和春天,门口插柳枝,送行送柳枝的传统习俗流行。

这是民间自发的种柳树,柳树再生能力强,容易存活,且寓意长久和挽留。西汉长安灞桥边上柳树成林,送别往往在这里,柳条成为时令送别礼品。

那么你可以想到灞河边上的柳树有多么繁茂。它们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为了防止河流泛滥,而种植的护河的树。有理由相信,这河边的柳树是官方和民间共同完成的。

有人说,道路植树起源于汉朝之后的西魏。这肯定是不对的。

难道汉朝的道路是光秃秃的吗?就算是光秃秃,还有这么多人手持杨柳的种下,也会迅速成为一道绿色的风景。

植树古诗五首,河阳一县花,谈谈古代的植树活动

东汉末年到三国魏晋时代,是个动荡的时期,人口锐减,人们生活困苦。

但是越是这样的时段,越会有智慧的人,心系民生。

汉朝末年的道士一生董奉,走南闯北,看到北方山林多杏树,而南方却很少栽种。他在南方贫穷的地方行医,不收分文,要求轻症痊愈,在山上种植一棵杏树,重症痊愈,在山上种植五颗杏树。不数年,这里变成万棵的杏花山,夏秋有累累的杏子,这些杏子,又可以促进贸易,获得粮食,他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改善民生,而这里也因为杏树而繁荣。

不单山林得到果木的相互保护,人民因此有了足够的食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

还有一位就不能不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潘安“。

"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庾信《枯树赋》:

说潘安是花样美男,实在是轻薄了他。他祖父是太守,父亲是朝官,从小跟随父亲四处做官,见多识广,聪明聪慧,而且我相信他得之了祖父和父亲热爱土地和人民的醇厚思想的熏陶,以农为本。他给晋武帝的一篇赋里,就是颂扬躬耕美德。

20多岁,他调到河阳做县令,发现这里的人穷,互相扯皮打官司。他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就是穷。然后发动一县的人种植桃李果树。很快这里的人发家致富,官司也没有扯的了,春天种树看花,秋天卖果,仓满足而知礼仪。穷山恶水变成了花果之乡。

有了如此政绩,年轻的潘安每每出门时,都被群众热情拥戴,扔花扔果子,肯定还有少女扔爱情。

后来潘安治理地方的这种有效举措被广泛推广。即利用了荒山,也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事实证明,这个一千多年前的方法,现在还有效果。

将大量的荒山,用适合的果木维护,既增加了自然山林的活力,草木的旺盛,绿化环境,改善空气,也改善了经济,拉动了旅游。

植树古诗五首,河阳一县花,谈谈古代的植树活动

那么官方明确规定道路用树木做行道树,以代替原来堆积土台做计树里程标志,是在西魏。也就是说官方明确规定,修建道理,必须种植树木。这样可以减少道路的风化,养护地基,降低人工维护的成本,也给旅人遮阴避雨。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唐朝更是明确规定,官道上必须种植树木,而地方上的植树造林,树木维护也纳入官僚的考核。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唐朝官员诗人都有过种树的经历,而且他们也乐于这么做。

为代表的就是白居易和柳宗元。

白居易每到一个地方,都大量地种树,种花草,且规模越来越大。

“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

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唐 · 白居易《别种东坡花树两绝 其一 》

白居易在任江西江州司马期间,将种树做成政令,率领人民在荒山上种桃树李树梅树,他的思路和潘安一样,花木繁荣,经济收入提高,自然乡民之间的诉讼就少了。大家都忙着种植新品种,期待果实,收入,前景光明,生活有盼头,鸟语花香。

当然这也是因为白居易本身对于农业熟悉,肯钻研,他选择推广的树木,肯定不是花架子的工程,而是既能够绿化山水,也能给农民带来收益。

为什么说他规模越来越大呢?因为植树几年就看得到切实的收益,百益无一害,还能在劳动中调节心情,所以白居易几乎是能够种植的东西,他自己都要尝试,比如将南方的枇杷荔枝种植在北方,比如将山樱花引种到城市,后来成为唐朝长安的一道风景,被日本带了回去。

做得最大的就是改造西湖。在任杭州刺史期间,他率领百姓疏通西湖,将西湖水能够用于城市饮水,重要的是修建了柳树连天的白公堤,成为唐朝杭州又一条对外的主干道,在青山绿水间,改善了民生,繁荣了经济。

植树古诗五首,河阳一县花,谈谈古代的植树活动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中唐 · 柳宗元《种柳戏题(819年)》

还有一个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柳宗元,也热爱植树。在做柳州刺史期间,全城种植柳树,成为最美的柳树城。柳树不仅保护着柳江的堤坝,也因为一城春柳,变得极其具有旅游价值,而生活在柳荫下的柳州人,自然享受着柳树美丽的绿荫。

柳宗元并非只种柳树,柳树是用以装饰城区和道路的绿荫树。他其实更多的种树是面向农村,拉动农民的收入增长。“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在柳州城北,发动群众种植优质柑橘。

种植白术,荷花,竹子,木槲,这是有诗记录的,没有诗记录的那就更多。

植树古诗五首,河阳一县花,谈谈古代的植树活动

宋朝之后,果木花木花卉的种植更加繁荣。

宋太祖赵匡胤下令每户按照土地拥有的多少划分,按照等级必须种植树木。比如一等户必须种植杂树一百棵,普通田户,也要求二十棵,鼓励种植桑麻,不得随意砍树。

这些政策极大地改善了生态坏境,增加了土地果木的产量,农民富庶国家安稳。

那么这么大量的林木花卉,滋生了有宋朝特色的赏花和审美,就是按季节,全民簪花和消费时令水果,带动了经济和文化蓬勃发展。

那么在当代,三月十二日虽然是法定的植树节,强调了植树的重要,实际上各地的植树活动早在立春左右就进行,一直会持续到清明节左右。

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回报自然,自然也会回馈得更多。

植树古诗五首,河阳一县花,谈谈古代的植树活动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一树一木,都当爱惜。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 发表于 2022-12-11 21:58
  • 阅读 ( 85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啊翔
啊翔

67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