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蒙古语:Говь),在蒙古语中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中文"戈壁"仅指砾质、石质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则仅指荒漠、半荒漠和干草原地沙地。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戈壁地面因细沙已被风刮走,剩下砾石铺盖,因而有砾质荒漠和石质荒漠的区别。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
一、戈壁的形成
科学家认为,200万年以来,特别是几十万年以来的中、晚、更新世时期,中国西部地势不断上升,干燥气候区不断扩大。这些地带表面沉积的砂岩、粉砂质泥岩以及砂砾岩等比较疏松的岩体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大量碎屑物质。
这些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从山上崩解下来,开始在山脚下堆积起来。在洪水的作用下,被冲到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大面积的洪积平原。
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那些细砂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滩地貌了。
二、黑戈壁在哪里
夹在内蒙古与新疆之间的甘肃西北角,就是黑戈壁的中心地带。
黑戈壁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大片戈壁的俗称。它东起内蒙古最西侧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河(又名黑河、弱水),北抵中蒙边界,南临河西走廊西段,西依天山东段,这是一片约20万平方千米的荒凉旱地,面积其实几乎有2个江苏那么大。
那么,黑戈壁的“黑”又是什么意思呢?去过位于酒泉肃北县一带的黑戈壁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得出另一个结论:黑戈壁,说的不就是这片戈壁的颜色么?放眼望去,地面上盖满了棱角分明、乌黑油亮的石头,就像是散落一地的煤块。
▲ 黑戈壁上铺满了黑色砾石。图/《多彩中国》
为何岩石外会有这层黑色“包浆”,难道真的是有煤包裹在外?
当然不是。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戈壁昼夜温差大,晚上石头表面会凝结水,这些水溶解并带出了石头里富含的铁和锰,日复一日地沉淀在表面,就形成了这层黑色的“皮肤”——当你敲开石头时,会发现其实这些石头里面的颜色和平时所见到的石头是一样的。
▲ 黑戈壁上的黑色“包浆”石头。图/《多彩中国》
但是,黑戈壁并非全部被这种黑色的石头所覆盖,从哈密到额济纳河,戈壁的颜色千变万化:有布满石英石的“白戈壁”,还有带有红色、黄色、灰色“包浆”的“红戈壁”、“黄戈壁”和“灰戈壁”,甚至还有点缀着红宝石般鲜艳色彩石头的“玛瑙戈壁”,这些绚丽的色彩,与石头的成分和被“包浆”的年份息息相关。
▲ 红色的“红戈壁”。图/《多彩中国》
若不是黑色的戈壁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或许这片戈壁的名字就会变为七彩戈壁呢。
三、年轻的洪积戈壁
在中国的大片戈壁里,有近7成都是“水货”,因为它们的形成跟水有关——它们是被水冲出来的戈壁,又叫洪积戈壁。
洪积戈壁很年轻,它们多背倚大山:山上的融雪和降水汇集成洪,裹挟着石块和泥沙冲下山坡,在平缓的山麓水流变缓,大块石头最先停止前进,然后是中、小型的石头,最后是泥沙,在石头停下的地方,就是戈壁。
▲ 祁连山下的戈壁滩。图/视觉中国
不过,并不是说大山山麓地带的戈壁,都是洪积戈壁,你看到的还可能是戈壁的另一种类型——岩漠,这是裸露的山体基岩被风化的产物。
黑戈壁的腹地,也就是肃北的戈壁,和上述两种戈壁都不一样,这里地势平坦,没有高大的山脉,戈壁景观纯粹来源于时间慢慢雕琢。
塑造黑戈壁的力量, 是极度的干旱。黑戈壁地处亚洲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本身就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再加上它东有贺兰山、阴山,南有祁连山,西有天山,北有阿尔泰山和戈壁阿尔泰山,一座座巨大的山脉完全封闭了水汽进入的通道,更加剧了这里的旱情,黑戈壁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低于5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
塑造黑戈壁的力量, 还有风和阳光。干旱加大了昼夜温差,让石头膨胀,碎裂,砾石拦住了被风吹过来的尘土,此后每一次的热胀冷缩,都让石头略有提升,下方也随即被尘土填满,直到所有砾石都露出地表,尘土则留在其下。
四、戈壁的功劳
戈壁虽然看上去一片荒凉,但当大风吹来,它只有走石,很少有飞沙。科学家曾做过风洞试验,当戈壁的砾石覆盖度达到45%以上时,这里就吹不起沙尘,所以,它不仅不是沙尘暴的元凶,还是 固沙、护沙的英雄。
想一想也是,如果这里动不动就刮起沙尘暴,我们也不会在戈壁中建立起卫星发射中心了。
砾石铺满地面,还有 保水的效果,在一些干旱地区,人们就模仿戈壁的模式,在田里覆盖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子,以减少蒸发,还不用担心风把土壤吹走。只不过,在黑戈壁腹地,因为气候太过于干旱,很多地方虽然遍布砾石,但就连极度耐旱的梭梭、红柳都无法生长。
▲ 戈壁上的生命——蜥蜴。图/视觉中国
情境问题你来答: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配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下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最高(16.2)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配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
【解析与答案】
试题围绕葡萄的生长条件作为主题内容,深入探究地形、气候对葡萄种植的影响,同时关注区域葡萄生长的特殊条件,并对其形成的地理过程进行分析,考查思维的连续性、综合性与慎密性。从题目设问来看,只有三小问,分值集中,且都围绕气候、地形设题,因此命题者要求考生在“明白”的基础上,细化表达,深入剖析。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文字信息可以确定研究区域为法国。
第(1)题,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首先明确甲地的位置在哪,读图可知甲地位于罗讷河上流的河谷地区,那么河谷地区的地形、气候如何呢?什么样的条件有利于种植葡萄?从题目文字信息分析,影响葡萄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与昼夜温差。因此,从地形上说,甲地位于河谷地区,水源充足且利于排水;从气候条件上分析,该地在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注意气候对葡萄种植的影响,一要体现光照和温差两要素,二要指出其对葡萄生长的哪一生长期(阶段)的影响。
第(2)题,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本题是一道具有很好区分度的试题,学生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很多考生会认为人为原因堆积的鹅卵石,于是顺着这样的思维,继续探讨人们为什么要堆积鹅卵石,这样会与答案背道而驰。根据乙地所处的河流位置,考生只需要弄清,该地为什么会有大量鹅卵石?就可以对正思路。本题实际上在考查地表鹅卵石堆积的自然地理过程。有的考生即便是审题正确,由于平时对地理过程的原因分析类问题把握不好,也会造成答题片面而失分。分析时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点:乙地位于山口处;河流水流急携带砾石;随流速减慢,逐渐堆积。
第(3)题,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读完题后,我们发现该设问特别长,因此考生最好先要将问题分解,并按问题的顺序答题。题目设问共有五个小问,依次是:①乙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②乙地气候的特点是什么?③说明乙地气候对葡萄生长的影响;④说明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这样做,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可有效避免丢题的现象。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河流的中下流地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夏季是葡萄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比热容非常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也快,因而会造成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另外,由于该地夏季炎热干燥,葡萄水分易流失,有鹅卵石覆盖可以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答案:
(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3)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