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是什么意思(话到嘴边却想不起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窘境,无论是考试答题的时候,还是跟朋友八卦的时候,都可能间歇性的出现——就是想到一个东西,感觉马上就能脱口而出了,但就是一下子想不起来说什么、怎么说。 例如...

话到嘴边却想不起来,是因为健忘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窘境,无论是考试答题的时候,还是跟朋友八卦的时候,都可能间歇性的出现——就是想到一个东西,感觉马上就能脱口而出了,但就是一下子想不起来说什么、怎么说。

例如逛街时候遇到一个老熟人,却一下子想不起来对方的名字,只能用“最近怎么样?还挺好的?”这种模糊的语句来掩盖自己的尴尬。

这时候我们常常会拍拍自己的脑子,抱怨一句难道自己这么快就老了?记忆力怎么衰退的如此之快?真是服了自己了……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怀疑自己,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及其产生的缘由,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心理学家所提出,称为“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它也被简称为 TOT ,就是指一种答案就在嘴边,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但没法说出口感受。

一、“舌尖现象”因何而来?

随着对舌尖现象研究的**的不断完善,诸多研究者关注了其发生机制,而这种现象的发生机制也引发了很多争论。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假说。

认知心理学将人的记忆**描述为“编码——储存——检索——解码”的**,舌尖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检索或解码失败。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大脑比作一台电脑,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经过自动编码,被储存“硬盘”里在不同的位置上。回忆的**就是对之前储存的信息的检索与提取的**,最终经过解码而产出原本的形象、名称和意义。

而信息在检索或解码**中的失败,则会使得信息回忆起来总是差那么一点点,由此而形成了“舌尖现象”。

1. 部分激活理论

部分激活理论认为,舌尖现象的发生是由于目标词对于需要提取的信息的激活不足,或者说没有达到成功提取的所需要的下限。

举个例子,你问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谁说的?我可能一下子答不上来;你要是问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末农民起义时谁说的?我可能就马上能说出“**吴广”。这就是因为后者给出的激活更多、强度更大,更易于我们的提取。

2. 干扰假设

干扰假设认为,舌尖现象的发生是由于与目标相关的词的出现,干扰了我们对目标词的提取。

研究者们发现, 这些与目标相关的干扰词会激活一些与干扰词相关的信息,而这种激活会进一步干扰我们想起目标词、导致更多的舌尖现象。

例如,我想去北欧旅游,跟朋友讲,想说去“芬兰”,但脑海中只能想起“丹麦”,然后想起安徒生和小美人鱼,而更加想不起“芬兰”这个国家名,只能说那个“北欧跟丹麦有点像的国家”。

3. 抑制不足理论

抑制不足理论认为,当我们想要想起目标词时, 与目标词相关的干扰词可能会干扰对目标词的检索和提取。而干扰词激活的与目标词相关但不正确的信息,在我们没办法抑制它的情况下,会让我们更加难以想起目标词,而导致舌尖现象。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反复想起丹麦和小美人鱼,可能会让我们满脑子都是丹麦,而更难想起芬兰的名字。

值得说明的是,“舌尖现象”仅是一种常见的记忆现象,并不能说明记忆力的好坏,不必为此过于担心。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舌尖现象”的出现?

1. 年龄因素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舌尖现象出现的**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与老年人与记忆相关的大脑活动变化相关。

这一现象不仅表现为老年人比年轻人有更多的舌尖现象,也表现为高龄老人比低龄老人有更多的舌尖现象。

基于抑制不足理论的研究指出,这是由于老年人的抑制功能随着年龄衰退,相比年轻人而会激活更多的无关信息,且难以抑制无关信息对当前任务的影响造成的。

2. 多语言切换

经常使用多语言的朋友常常容易忘词。许多研究证明:双语者比单语者更容易出现舌尖现象。

比如我们在学术交流**中,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往往用英文直接表达,然而突然问你这个词中文是什么意思,就非常容易出现舌尖现象。这是因为,对于这个词的信息提取可能会同时激发两种语言对应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偶尔会互相干扰,而造成了提取困难。

3.相似的词汇

研究者发现,词汇本身的特性与舌尖现象的发生是有关联的,一些词比另一些词更容易产生舌尖现象 。

词汇邻近词会影响该词汇发生舌尖现象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舌尖现象在词汇长、低频且它的邻近词少的词上更容易出现。也可以说,对于一些生僻的、不熟悉、较难的词上我们更容易出现舌尖现象。

4. 情绪因素

激动或负面情绪会**舌尖现象的**、增长舌尖现象的时间。情绪化的线索会**后续出现舌尖现象可能性。

例如,研究者的实验发现,参与者在回答诱**绪的问题相比于回答中性问题时所报告的舌尖现象更多。

三、“舌尖现象”如何应对?

尽管“舌尖现象”不属病态,但日常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困扰。有话想说但说不出自己憋着难受,该说的时候“突然断片”也可能让自己在一些比较重要的节点上错失良机。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克服它呢?这里我们给大家支几招。

1. 重要的事情多复述

我们日常的记忆目标,无论是考试、背诵,还是演讲、报告,往往是希望将即时输入的信息更加“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以便随时提取,而这种“牢固”的关键则在于复述。

我们老话所说的“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多次诵读,反复强化可以增强记忆的储存与提取。

2. 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

相关的、具有联系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提取相应信息。有效的知识网络构建能够为我们相关信息的检索提供线索,这些线索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检索体系,进而促进知识的及时、有效的提取。

举例来说,面对考试中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可以先从“这个类似的问题之前在哪里见过?”“在书的哪一章节?”“类似的题目怎么解?”等入手来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再举个例子,你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个当红演员的海报,却一下子想不起来他的名字。此时,可以从“他之前演的电影角色是什么?”“他在电影中叫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最近看到他去了什么综艺?”这些问题入手回忆。

3. 缓解紧张情绪

平静与放松的情绪有利于记忆的提取;与之相反,紧张焦躁的**则更易出现“舌尖现象”。

无论是考试、公开演讲还是表白、求婚,开始前先深吸一口气,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关注此时此刻,更有利于我们流畅的表达。

4. 先去做别的事情

当我们面对突然的信息提取失败时,也可以不必急于一时,先去做别的事、说别的话、写别的题,在做其他的**中也可能会**相关线索,而“茅塞顿开”。

例如,今天在**听到一段旋律,很喜欢很熟悉,就是想不起来是什么歌。过几天突然有个朋友提到一个歌手,让我突然想起那段旋律就是这个歌手的代表作。或者,填空题的答案感觉就在嘴边就是说不出,先去做大题,大题中的一些信息或许会给你一些灵感。

最后,祝大家想说啥都能立马想起来哈!

参考文献:

[1] 郭桃梅, 彭聃龄. 舌尖现象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 2005, 28(2), 494-496.

[2] 彭华茂, 毛晓飞. (2018). 抑制对老年人舌尖现象的影响.心理学报,50(10),1142-1150.

[3] 苏玲, 陈俊. (2011). 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TOT现象发生机制之争. 心理科学, 34(11), 77-81.

[4] Brown, A. S. (1991). A review of the tip-of-the-tongue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9(2), 204–223.

[5] Choi, H., & Smith, S. M. (2005). Incubation and the resolution of tip-of-the-tongue state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2(4), 365–376.

[6] Schwartz, B. L. (2010). The effects of emotion on tip-of- the-tongue states.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17(1), 82–87.

本文由科普中国出品齐舒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制作中国科普博览监制选送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

  • 发表于 2022-11-24 15:03
  • 阅读 ( 116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小锁
小锁

735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