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一个大前提:货币本身不是财富,而是可以用来兑换财富的欠条。
一个外国人,拿着100块钱人民币,可以理解为,中国整体上欠了他价值100块钱人民币的财物。
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之所以有价值,说到底是因为,可以用这种货币去兑换这个国家所有用法币计价的商品和服务,就是说,货币的持有者,是因为想要得到来自于这个国家的财物,因此才持有货币的。
反之,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值得别人换取的财物,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会走向贬值的道路,说到底不是因为这个国家的货币本身贬值了,而是能够用这种货币所兑换的那些商品和服务变得不受欢迎了。
一种新的货币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一方面有发行准备金制度,另一方面规定可以用这种货币来缴纳税金,能用来缴税的才是真正的法定货币,所谓(货币化的)缴税,其实是公民为了获得阅批的公共服务,向阅批打的欠条,阅批拿到了货币,然后再在市场上采购对应的商品和服务,其实公民真正缴税缴上去的是这些东西,而不是一张张的纸片。
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下,所谓的外汇储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在理想的状态下,其实外汇储备是不存在的:甲国把自己的商品出口到乙国,换回来乙国的货币,随即用这些货币去购买乙国的商品,运回到甲国,双方实现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互通有无,属于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外汇只是作为买卖过程中的中介而存在,所谓的外汇储备本身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但现实世界显然要更复杂,一方面,因为各种原因,阅批对国际贸易和资本的流动设置了各种壁垒,导致无法达到充分的双边贸易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出于货币发行的需要,阅批控制的中央银行人为的储备了大量的外汇,以作为市场干预之用,这样就导致了巨额的外汇储备的出现。
外汇储备,究其本质,可以理解为,甲国把自己的财物送给了乙国,但并没有从乙国拿回等值的财物,而是让乙国给自己打了很多欠条,这些欠条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更形象一点说,假设一袋子苞谷的价值等于一袋子大米,我送给了你十袋子大米,只拿回来五袋子苞谷和对应另外五袋子苞谷的欠条,后面这些欠条就是一种外汇储备。
从纯粹有形财产得失的角度,我提供出去十袋子大米,只换回来五袋子苞谷和一堆欠条,对我来说,感觉上是亏本了的;另一方面,从乙国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我们只创造了五袋子苞谷的价值,但却进口了价值十袋子苞谷的大米,这就必然产生了财政赤字,一方面必须借钱才能向你购买大米,另一方面需求的不足也不利于本国的就业和提高生产率水平,因此长期来看属于一种双输的状态。
那么,既然有这么多坏处,为什么巨额外汇储备还会出现?实际上,巨额的外汇储备可以看成是阅批施加在本国人民身上的一种隐形税负,在完全自由的国际贸易情境中,贸易顺差会导致本币升值,从而让本币的购买力变强,持有本币的老百姓就可以购买到品质更好的进口商品;而在阅批控制进出口和汇率的现实环境下,人为压低的汇率导致本国消费者只能购买品质低一些的商品,同时形成巨额外汇储备。也就是说,千千万万普通消费者通过牺牲自己的利益,无形中缴纳了一笔“外汇储备税”,最终构成了外汇储备本身。
理论上,如果把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和贸易看成一个整体的话,外汇储备比较像是身体上长了一个肿瘤,阻断了正常的内部循环,一方面造成了某部分肌体的恶性损耗乃至衰竭;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另外一部分肌体的供养不足乃至肌肉萎缩,总之是身体生病了的表现,而不是强壮的象征。
而在当前的现实政治经济环境中,外汇储备的出现,则更多反应了一种阅批意志而非市场选择的结果,是执政者出于某种外交、政治和价值观的考虑,人为扭曲经济环境,以造成某些对自己有利的局面。短期来看,扭曲操作带来的成本前面已经说过了;长期上看,这种扭曲是否能产生利大于弊的战略性、全局性收益,则需要让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