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一架从香港出发的飞机,在温哥华国际机场缓缓落地。舱门打开,一位46岁的女子,迈着优雅而自信的步伐,不紧不慢地走下飞机。
还没来得及欣赏眼前的风景,突然,一群人就冲到她的眼前,语气傲慢地说道:“站好,我们要进行入境检查。”
女子一脸茫然,很显然被眼前这一幕吓到了,没等反应过来,她身上的私人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所有的电子通讯设备,就被这群凶神恶煞的人收缴得一干二净。
不一会儿,又一个人走了过来,轻描淡写地对女子说:“你被逮捕了!”话音刚落,一双冰冷的手铐就拷在了她的手腕上,并将其强行带走。
几天之后,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无数人为此感到愤怒,谁也没想到,两个世界排名前列的国家,居然会玩起“流氓手段”。
没有出示逮捕令,也没有提前通知,可以说这场所谓的“逮捕”,根本就是程序滥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
但是,它就是这么离奇地发生了。
而那位被强行逮捕的女子的名字,也一夜间上了热搜。
她叫孟晚舟,是大名鼎鼎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此次到温哥华,是为了主持华为阿根廷代表处的重要会议。
然而,还没等到会议召开,孟晚舟就陷入了加拿大与美国联手构建的阴谋中。从那天开始,她的人生的轨迹被硬生生撕裂。
春日繁华,夏日微风,秋天落叶,冬季暖阳,寻常的四季流转,对于她来说,成了漫长的等待。
如今,距离孟晚舟被拘禁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人们曾无数次担心,在异国他乡身陷危机的她,会不会坚持不住。
但事实证明人们多虑了,面对穷凶极恶的“伪君子”,孟晚舟始终保持一份云淡风轻的神情,她像庭院前那颗坚挺的树木,任由狂风暴雨打在身上,却从未屈服,“苦难不会压垮一个心中有光的人。”
事发之后,孟晚舟就被限制了自由,极少出现在媒体的视野中,但每一次出现在镜头前,她都是一身简装,优雅从容。
“忙碌将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这场无妄之灾并没有将孟晚舟击垮,她一直坚信:人生所经历的一切困难,最终都化为茁壮成长的土壤。
“荣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但这份坚强与从容,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留守的童年
1972年,贵州都匀的一个落后山区中,在延绵不绝的稚嫩哭声里,任正非和妻子孟军迎来了两人的第一个孩子。
按照夫妻俩的约定,孩子跟着妻子姓孟,同时,任正非又采用了《如梦令》中的“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为其取名晚舟。
“孟晚舟”由此诞生。
多年后,当任正非成立的华为公司响彻全世界,人们总会下意识认为,作为他的第一个孩子,孟晚舟从小到大必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童年是人生的底色,而孟晚舟的童年,远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艰难得多,任正非曾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在孟晚舟童年里的缺失,他遗憾地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正处于大力建设发展中,而梦想从军的任正非和有着军人家庭背景的孟军,自然响应祖国的号召,双双应征入伍,到新疆参与建设。
夫妻两人走的时候,孟晚舟只有两岁,还在牙牙学语的她,懵懵懂懂间失去了父母的陪伴,转而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孟晚舟的爷爷是都匀小学的校长,奶奶则是一名教师,尽管两人都有工作,但每个月的薪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每天都是稀粥青菜,要很久才能吃上一次肉。
年幼的孟晚舟不懂生活的苦,有一次因为没肉吃,孩子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她钻到饭桌下闹腾,结果把整张桌子都掀翻了,导致一家人都没饭吃。
可就算是这样,爷爷奶奶也没有生气,对于这个缺乏父母陪伴的孙女,老两口的心里除了疼爱,还有着一份难以释怀的愧疚。
每次孟晚舟闹腾,奶奶就会背着她到街上买糖果,边走边哼着随口编织的歌谣:“奶奶背,去街上,买糖糖,吃壮壮……”
这份隔代亲的爱护,让年幼的孟晚舟,成功熬过了数千个“留守”的日子。
糖果,是那些年孟晚舟在爷爷家吃过“最奢侈”的东西。但多年后她才明白:每一颗糖果,都是爷爷奶奶的血汗钱,吃下一颗,也意味着家人要少吃几口菜。
孟晚舟5岁时,本该上学前班的她,被爷爷偷偷塞进了一年级,其中的原因早已随着时间流逝而被忘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越级读书,对于孟晚舟而言难度极大。
她能算得清1+3等于多少,可却对10以外的加法一头雾水,没有意外,到了期末考试,她的成绩排名倒数第一。
“校长的孙女读成倒数第一?”这下子,全校的师生都知道孟晚舟的“光荣事迹”,就连奶奶也对她开玩笑:“任正非学习成绩那么好的人,怎么就生出了个笨女儿?”
年幼的孟晚舟不服气,嘟着嘴回到房间,她觉得别人说自己可以,但不能说任正非,因为父亲是个大英雄。
从那天开始,孟晚舟少了一分贪玩,多了些许认真,遇到不懂的数学题,就拿着捡来的树枝放在地上,一根根地数。
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而言,孤独的童年经历,必然会刻在骨子里,挥之不去。
成长的代价
童年熬过的苦,并没能让之后的人生一帆风顺。
那时候,在外参军的任正非几乎每年都只能回一次家,看到留守在小山村的女儿,忍不住泛起了一阵心酸。
若非现实所迫,天底下又有哪个父母不愿与孩子相伴?
任正非想尽办法把孟晚舟接到部队生活,可部队也是在农村,甚至比都匀还要来得更加偏僻。
孟晚舟刚到部队,就对着父亲说:“爸爸,这里好荒凉,比奶奶家还偏僻呢!”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尽管这是女儿的无心之言,可对于作为父亲的任正非来说,心头难免有些自责。
任正非原本希望通过将孟晚舟带在身边的方式,让女儿的成绩能有些提高,但结果却没能如他所愿。
山里的学校管得松,加上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孟晚舟平日里不是和同学到田地里抓泥鳅,就是跑到树上摘果子,完全一副“混世魔王”的样子。
几个月下来,她的成绩不但没有半点提升,反而比在都匀小学还差。
就算孟晚舟把父亲当成英雄,可面对任正非的“不管不顾”,心里终究还是有怨气,她对着父亲说:“我将来要是考不上大学,你要为我的前程负责。”
听到这句话的任正非,坐在椅子上沉默了很久,当自己的理想和女儿的人生发生冲突,这注定将是一场艰难的抉择。
考虑到自己目前的情况,任正非最后还是决定将孟晚舟送回都匀,交给爷爷奶奶照顾。
这一去,孟晚舟就在都匀山区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1984年,任正非和孟军从部队调到了深圳南油工作,夫妻两人自此总算有了一个固定的家。
而这,也是孟晚舟十几年来真正意义上的家。
那时,正读初中的她,每逢寒暑假都会被接到深圳与父母团聚,但一家人的日子依旧过得很艰难。
她在文章《风筝》里写道:
“父母在深圳工作,生活很艰苦;
住在漏雨的房子里,外面下着大雨,里面下着小雨;
隔壁邻居说话的声音,隔着墙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时间不仅增长了孟晚舟的年纪,也带走了她的任性,如今的她,早已不再是那个不懂世事的孩子,对父母的辛苦和无奈感触颇深。
“如果不想让父母担心,就得学会坚强,学会云淡风轻地面对任何事情。”
没有谁的本领是天生的,现实教会了孟晚舟不断进步,成为一个与年纪不相符的“小大人”。
过早地面对残酷的生活,让孟晚舟开始懂得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但人生并非一路顺畅,哪怕自身的“荆棘”被除得一干二净,但周围的环境却无法避免。
为人子女,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分裂。
那一年,任正非和孟军维持了十几年的婚姻彻底走向破裂,昔日幸福的家庭,在此时此刻分崩离析。
弟弟任平年纪还小,作为姐姐的孟晚舟,只能独自承受所有的悲痛。
曾几何时,孟晚舟也曾幻想过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父母疼爱的家庭,但命运始终没能让她如愿以偿。
然而,当这些美好的愿望都被无情剥夺时,她却为自己找到了更加有意义的人生——无法阻止父母的分离,那就努力成为他们的骄傲。
“不能相认”的父女
成为“父母的骄傲”,这7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1989年,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孟晚舟以优异的成绩被深圳大学录取。
任正非终于不再为女儿的成绩担忧,那个曾经多次考倒数第一的孩子,终于成为了父亲的骄傲。
孟晚舟也一度认为自己成功了,但事实证明,任正非对她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低,她的“自证之路”才刚刚开始。
1992年,孟晚舟大学毕业,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事实上,她对这份工作并不是很感兴趣,或许是命运使然,一年后,银行就因业务整合撤销了网点,孟晚舟失业了。
就业一年即失业,这对于年轻的孟晚舟而言,打击可不谓不大。
几度寻找工作无果后,她最终进入了任正非创建的华为公司,在那里,孟晚舟体会到了什么是“地狱般的生活”。
在进入华为之前,任正非曾对女儿说过一句话:“公司是我创建的,而不是你,想要服众,那就从最基层做起。”
那时,华为成立已经有了一定的时间,公司规模也达到数百人,而作为创始人之女的孟晚舟,只能按照父亲的安排成为一名接线员,也就是客服,同时还要兼顾公司会展安排、文件打印等琐事。
因为姓氏不同,加上父女两人从未对外透露,在华为几乎没有人知道孟晚舟就是任正非的女儿。
身为父亲,任正非对孟晚舟的期盼极大,只是这种期盼在现实中展现出来时,却显得有些苛刻和严厉。
好在童年的经历和成长的挫折,让孟晚舟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她没有反对,发誓要做出一番成绩。
“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所有的苦难,最终都会化为进步的阶梯”,任正非用近乎苛刻的方式试图让女儿明白这个道理,而孟晚舟也确实领悟到了。
在华为待了三年,拼命工作了三年,孟晚舟才获得了任正非的一次认可,迎来自己职业中的一丝曙光。
1996年,华为公司的团队需要到莫斯科参加通讯展,而表现优异的孟晚舟,被点名随行,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出国,以员工的身份,而非“富二代”。
那一年,她25岁。
和所有人一样,第一次出国的孟晚舟,也不可避免产生了激动的心情,但正是这次激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公司团队到达莫斯科后,领导安排她和另一个同事到银行兑换卢布,一捆美金变成了几十捆卢布,从未见过这么多钱的孟晚舟,一下子就懵圈了,两人连当面点清都不敢,抱着这笔钱就往宾馆跑。
结果到了宾馆,把钱数了一下,问题出现了——少了100美金。
尽管事后领导表示理解,没有追究两人的责任,但这次意外却让孟晚舟明白了一个道理:“紧张往往意味着会出错”。
也正是从那一次开始,她开始学会从容面对所有的事情。
在竞争激烈的华为公司,想要在更进一步的同时,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就势必要拿出更好的成绩出来。
光有态度,没有技术,一切都是空话。
终获认可,悲剧骤发
承载着父亲的希望,以及对自己的高要求,注定要付出无数的汗水,才能获得认可。
“深圳大学毕业,真的足够了吗?”
这是孟晚舟从莫斯科回来后对自己的反思,那时,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劲头的华为,招聘了不少人才,她的学历充其量不过是排名中等。
为了能更好赶上公司的脚步,孟晚舟毅然选择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的MBA。
任正非对她说:“等考上硕士了,就去你爷爷坟前祭拜,让老人家瞑目。”
孟晚舟点了点头,随后一股脑扎进了无尽的知识中,为了自己,为了父亲,更为了疼爱自己的爷爷,她无论如何都要考上硕士。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孟晚舟顺利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财务专业的硕士。
女儿都做到这一步了,父亲还能有什么要求?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在华为熬了好几年的孟晚舟,才被任正非彻底认可,参与公司的财务工作。
如果说行政是公司的沙滩地带,那么财务就是深水区,在有着更大发挥空间的同时,暗流涌动也不可避免,责任也更加重大。
在调到财务部门后,孟晚舟更加发挥了“工作狂人”的精神,说轻了是996,说重了是以公司为家。
华为需要财务方面的人才,她就亲自下场,到各所名校做招聘演讲,哪怕台下坐着无数比自己学历更高的人,但她依旧能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精准的数据,成功激起听者对华为的向往。
华为需要财务系统变革,她就自己操刀,带着团队搭建起属于公司的全球统一财务系统。
2003年,一篇名为《一次艰难的付款旅程》的文章,摆在了任正非的桌前,作者疯狂吐槽华为财务流程繁琐,办事拖拉。
这是任正非少有的极度愤怒,恰如文章所讲的那样,臃肿落后的财务已经成为华为尾大不掉的毒瘤。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就在任正非为此发愁时,孟晚舟站了出来。
从2003年到2007年,她相继负责建立了华为全球统一的财务组织、五个账号共享中心和财经服务的变革。
庞大的数据,高要求的技术,让这些项目都难以完成,可就是这些让人望而却步的困难,却在孟晚舟的坚持下,被一步步实现。
战略专家陈春花曾问任正非:“您觉得华为成功的核心点是什么?”
任正非沉思了一会,回答道:“是财务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
这句话,无疑是对孟晚舟最大的认可。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任正非用自己对孟晚舟的教育向人们表示:想要做他的子女,没那么容易。
而孟晚舟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不仅有资格成为任正非的子女,并且还能做得更好。
2011年4月17日,华为在其官方首次公布了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名单,而孟晚舟的名字赫然在列,成为公司的CFO。
这是十几年来,人们第一次听到孟晚舟这个名字,也正是那时候开始,所有人才知道她与任正非的关系。
可以说,孟晚舟有今天的成就,与自己的父亲关系并不大,她靠的是自己的努力,用汗水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2018年3月23日,经华为持股员工代表会投票选举决定,孟晚舟出任公司副董事长。
这是在任正非“公司不由家人延续”的决定下,孟晚舟在华为所能达到的最高职业巅峰,同时也是父亲对她的最高期盼。
孟晚舟做到了,她用了25年的时间,从一个妙龄少女到如今的年近半百,其中的心酸艰苦,或许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如果没有意外,她的人生将会美好而幸福地走下去。
然而,所有的如果,都在那一天戛然而止。
为众抱薪者,不可使其毙于风雪
罗曼·罗兰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对于孟晚舟而言,这场遭遇堪称无妄之灾,虽然已经获得了保释,但每天面对被限制的自由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何尝不是痛苦的折磨。
时代风云变幻的浪潮里,个人的命运被卷入其中,泛起无法预知的波澜,难免让人惶恐不安。
尽管前路未卜,但多年的磨砺却让孟晚舟从容面对这场困境,她曾发了一条朋友圈,在报平安的同时配上一张意味深长的图片:
右边是穿着芭蕾舞鞋,优雅踮起的脚,左边却是伤痕累累,贴满绷带的赤脚,旁边还写着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或许,这句话正是对孟晚舟最好的描述,从缺失父母陪伴的童年,到家庭巨变的青春,再到华为奋斗的岁月,她的人生之所以伟大,都是用苦难铸成的。
自从女儿出事后,任正非也饱受内心折磨,尽管他曾开玩笑说女儿准备读个“狱中博士”出来,但作为一个父亲,又怎么可能不担心女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如果我和晚舟一起被抓就好了,那她就不会那么孤单。”
这位撑起华为半边天的70多岁老人,此时此刻却是那么悲伤和没落。
因为这次经历,让任正非开始反思起自己和女儿的关系,父女两人常年聚少离多,尤其是在孟晚舟结婚后,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在公司里更是只有任总,没有父亲。
“母爱如水,滋润万物;父爱如山,厚重无声”,任正非对女儿的爱,孟晚舟看得见,他越是愧疚,孟晚舟反而越豁达。
昔日需要依靠父亲庇护的小树苗,终于长成参天大树,能够为父亲遮风挡雨。
去年父亲75岁生日,孟晚舟以“猪儿”为名,亲手写下一封祝福信,信的最后那句“等我回来”,让人泪目不已。
每一次出现在媒体镜头前,孟晚舟都是一身简装,脸上微笑从容,一如既往的优雅和自信。
孟晚舟知道,这场“战斗”,不仅仅是自己,还有父亲和祖国,她要为中华民族长志气。
而网友们将孟晚舟称为“华为女神”、“当代花木兰”,也证明了大家对她的支持和鼓励。
前几天,“孟晚舟引渡案”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的审理全部结束,据预测,判决结果可能在今年10月下旬公布。
前途依旧未卜,迷雾依然重重,但只要心中有光,希望终将会到来。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有一句台词: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也不是所有的伤痛都可以被抚平,总有时间也无能为力的事情。”
对于孟晚舟及其家人、乃至我们每一个人而言,这场“龌龊”的战斗还在继续,公平和正义仍然缺席。
齐心协力,夺回公正。
“为众抱薪者,不可使其毙于风雪”,我们坚信,孟晚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要万众一心,黎明必将会到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愿“华为女神”,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