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分期。“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历史研究注重时空观。没有明确的时间线索,历史研究将会是混乱的。古代史书的三大体系: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史书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记录历史的。编年体开始于《春秋》,比纪传体和即使本末提都要早。建国之后历史学界著名的“五朵金花”之一就是古代史分期问题。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是郭沫若先生的战国封建说。影响很大的还有范文澜先生和翦伯赞先生的“西周封建说”,尚钺先生的“魏晋封建说”。各种学术观点可谓百家争鸣,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而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及当代史分期同样的引人注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分期划分有了新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认识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断代清晰。
有了历史的断代,文学史的断代也就顺理成章清楚了。但是现在文学史的断代却是滞后的。这就出现了历史分期和文学史的分期不能同步,给文史爱好者以错乱的感觉。
(一)
先谈鸦片战争以后的分期研究。
九十年代以前的历史研究是这样的划分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段时期属于中国近代史。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中国近代历史也就时西方列强逐步把中国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包括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也就是把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作中国近代历史。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开始了中国现代历史。原因是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既然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那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那就开始了中国现代历史。 从1919年“五四运动”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三十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也就是从“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加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这样的划分更切合传统的革命史观。而革命史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历史学界占有主导地位。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的新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成为中国当代历史。
根据历史学界的分期划分,文学史的分期划分基本上和历史分期是一致的。
中国近代文学,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论的提出。主要的成就是我们熟悉谴责小说和龚自珍、魏源、黄遵宪、苏曼殊等人的诗词。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的大家频出,巨擘争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朱自清等等,其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提到鲁迅先生,我们都会在脑海里涌现“现代文学奠基人”等评价。而“鲁郭矛巴老曹”也似乎座次确定,其他人不能相与比肩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林志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这样来叙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史就是当代文学历史。《红岩》《红旗谱》《红日》《创业史》《李自成》为当代文学长篇小说的代表成就。《茶馆》《龙须沟》《蔡文姬》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以后,更有莫言、余华、路遥等各自风格的名家。朦胧诗、魔幻现实主义等新的文学形式让我们耳目一新。
(二)
历史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取得新成果。
九十年代以后,历史学界对鸦片战争以后的分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近代史断代的下限截止到了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比之前的下限划分后延了三十年。这种划分又把中国近代史分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界线是五四运动。理由还是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表现了伟大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自然成为中国现代史。开始过渡时期以及通过三大改造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现在各大高校的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个分期标准来进行鸦片战争以后历史的分期的。
但是鸦片战争以后的文学史依然还是传统观点占绝对的主流。依然是近代文学(1840---1919)、现代文学(1919---1949)、当代文学(1949---)。这就出现了文学史的阶段划分相对于历史分期划分滞后的问题。
“ 文史不分家”,文学史是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的一个交叉学科。既然是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来叙述文学史,那么文学史的分期也应该与时俱进。我认为更好的划分应该是这样的:
近代文学(1840—1949),把近代学问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近代文学前期(1840—1917),近代文学后期(1917—1949)。
现代文学(1949---1978),三十年的现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1978---),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学史为当代文学史。
这样的话,历史分期和文学史的分期就能吻合。学生们学起来也不至于在历史和文学两大学科之间来回变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