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最后一句话(什么叫不破楼兰最后一句话)
王昌龄《从军七曲·第四部》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俯瞰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不破不还。
唐代李白《夏塞曲一号六首》天山五月雪,没有花,只有冷。只有在笛子《折柳》中才能想象到春天,但现实中从未见过春天。士兵们白天在金鼓里与敌人作战,晚上睡在马鞍上。我希望挂在腰间的剑,能迅速平定边境,为国效力。
唐代岑参《胡宋佳送颜真卿贺龙》你最难过的事是没有听到胡佳的声音?紫胡子,绿眼睛,胡人吹。有一首歌还没写完,担心杀楼兰签我儿子。
唐代高适《东平留赠狄司马》,古人无诺,我以为难。万里去了知音,可惜。马蹄洞,剑法指楼兰。出了北院,城面向西海。
唐代许多诗人在他们的诗中写了楼兰。楼兰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楼兰古国始建于公元前176年前,却在公元630年突然神秘消失,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楼兰古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西域的枢纽。王国东起固阳关,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只剩下一片废墟。
古楼国是西域36国中的强国,毗邻敦煌,与公元前后的汉朝关系密切。时而成为匈奴的耳目,时而依附于汉,介于汉与匈奴之间,巧妙地维持着自己的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要塞,汉不能越过这一带与匈奴作战,匈奴没有楼兰之力也无法威胁汉朝。汉、匈奴都极力推行软化楼兰的政策。
匈奴和汉朝为了这个国家屡战屡败。当疲于应付汉朝层出不穷的使臣的楼兰、车氏(又名顾氏)等国揭竿而起,奋起反抗,在招安夹击、杀死汉使后,汉武帝派赵破奴“带着七百多轻骑,去擒楼兰王,然后破顾氏”。而被汉朝俘虏审问的楼兰王却只能无奈地回答:“小国在大国之中,没有两个属于对方的。我愿移居乡间,住在汉地”,这才让汉武帝原谅了他,让他回国。
但由于楼兰地处要道,汉朝派士卒进驻楼兰伊浔城(今新疆若羌县东)屯田镇,并以此为前哨,加强对西域的治理。东汉魏晋时期,楼兰设置了历史悠久的西域大宅。但随着中原王朝的衰弱,楼兰逐渐衰落,甚至后来消亡。
1995年2月,瑞典人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罗布泊,在那里进行了艰巨而卓有成效的地质、生物和古文化遗址调查。1901年3月,斯文·赫定发现了大量出土的汉文、葫芦木简、纸质文献、部分粟特文献、精美的丝绸和毛织品以及独特的木雕饰品。出土的葫芦木简上多次出现“克罗瑞纳”一词。根据遗址中发现的汉简,这个城市叫“楼兰”,所以推测楼兰是“Kroraina”的音译。
然而,楼兰古城是否是楼兰王国首都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早在清朝末年,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就派手下将领郝永刚、何焕祥等人绘制道路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罗布泊以南敦煌县西北地图》,赫然标注着罗布泊附近的楼兰古城所在地,认为可能是郝、何等人所留。屈等人在《探路》中也提到“正北有一座三日古城,疑是楼兰古都”。因此,当斯文·赫定到达楼兰拉古城,发现以“楼兰”为名的库鲁文献时,便认定为库尼城。
但由于腊古城及出土文献多属东汉、西晋时期,王国维、于泰山、张勋、马勇等学者均质疑腊古城不是泥城。梅村认为附近的乐古城有汉代的建筑风格,没有佛教遗迹,应该是西汉时期的,所以可能是楼兰改名鄯善之前最早的都城。另一位著名学者黄否定了村的假说。他认为,乐古城只是西域长史府腊古城下的一个驻防据点,“腊城位于河口三角洲,是古楼兰绿洲中更大的城市,自然条件最为优越,因此史坦将其编为腊城,周围所有遗址都隶属于腊城...乐市的地位明显从属于腊市”。
目前考古界大多认同拉古城即楼兰都城的观点,而相邻的乐、庐古城遗迹的建造时期和功能仍在推断和补充中。
乍一看,人们可能很难理解考证楼兰古城位置的意义。然而,楼兰古城之所以被遗弃和湮灭,从繁华的枢纽变成死寂的鬼城,很可能是由于政治势力的兴衰和孔雀下游的改道和断流,尤其是后者。当环境越来越严峻,而楼兰要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水系统的维护和它的灌溉系统就很可能崩溃。尤其是中原王朝将推进西域的重心转移到高昌之后,大量的士兵、官员和居民搬迁到其他地方,楼兰原有的设施无法再维持下去,加速了楼兰的荒凉。所以唐玄奘路过楼兰古城时,只看到“国长空城荒”和“城荒民绝”的景象。谁也没想到,这里曾经是大汉和匈奴争夺的繁华绿洲。王昌龄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破而不还”,早已成为诗人奔驰在纸面上的豪迈想象,现实中已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