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焱红/摄
美苏冷战期间,中央情报局通过卫星照片,在中国岭南人迹罕至的山区,无意间发现了疑似导弹基地的东西。美国大惊,毕竟中苏友好,若中国藏有核武,将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倍受威胁,中情局因此投入大笔经费拍摄了不下一亿张“发射基地”的卫星照片。直到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中情局研究员乔装成摄影师前往目标所在地,才发觉这些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长出来的蘑菇”的发射基地,竟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客家“土楼”。
土楼多见于福建西部和广东东北部,形状有方、圆、五凤楼和围龙屋等,其中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和龙岩市永定区的土楼于 2008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曾经充满神秘色彩的客家民房,早已为世人所知。从厦门出发,约 4 小时可到达南靖、永定。试试用闽南话或客家话和当地居民交谈,你必定能感受到客家人独有的坚定情谊,一如土楼外墙的主要原料三合土,黏着而密实。
“客”从何处来?
“客”是和“主”相对的概念,“客家”就是指四处迁徙的族群。自西晋以来,在为逃避战乱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客家人意识到互助的重要性,遂形成强大的团体意识。作为当时岭南之“主”的原居民,早已占去大量良地;后来的客家人不但要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更要面对野兽、盗匪和地方势力的侵扰,逐渐发展出土楼这种建筑,向外能阻绝外患,向内能凝聚情感。直到今天,土楼中所居住的人家多是同姓宗亲,邻居彼此间都有着血缘关系。
南靖土楼印象
中国的仙鹤报恩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这名字的由来,有说是来自田螺姑娘的神话。传说在 200 年前,一位养鸭少年拾到一只田螺,养在自家的水缸里。此后,每天回家都能见到满桌热腾腾的饭菜。
为查明真相,少年决定出门后偷偷躲在一旁观察,没料到水缸里竟走出一位姑娘,娴熟地步入厨房洗手作羹汤。及后二人成婚,少年一跃而成富绅,在田螺状的山间建起了步云楼,成为田螺坑黄氏宗亲的大家长。
后来,黄家后代诚如楼名般平步青云,陆续建成了和昌、瑞云、振昌及文昌楼。五栋土楼构成了著名的“四菜一汤”,因为远远望去,就像是田螺姑娘精心炮制的菜肴──四碟客家小炒围着一只汤锅。它们是规模最完整、结构最紧密的土楼群,也是外界对土楼的印象,大部分土楼的明信片都是印着“四菜一汤”。“四菜一汤”是唯一拥有官方夜间照明的景点,而在烟岚缭绕下的清晨土楼也别具特色。
裕昌楼历经 700 多年风雨、地震,支柱最大倾斜度达 15 度仍屹立不倒,足以证明土楼结构的顽强(王铭伟/摄)
因祸得福的东倒西歪楼 裕昌楼
辨别土楼年代有一个方法:下层不开窗者年代多半较为久远。为了降低敌人入侵的机会,一、二层的土楼往往不开窗。如今愿意在低楼层凿开窗眼的土楼,屋龄一般不会超过100年。由此可见,直到四楼才出现窗户的裕昌楼,历史应较悠久,而它确实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圆楼。
这栋明朝建成的土楼有个可爱的名字叫“东倒西歪楼”,三、四楼的回廊支柱是顺时针倾斜,到了五楼却又变成逆时针倾斜。传说当年盖房的建筑师是同门,他们对赌谁能盖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屋子。最终决定轮流一人盖一层,成了如今的样子,堪称是中国的比萨斜塔。
不同于其他由单一宗族建设的土楼,裕昌楼是由刘、罗、张、唐、范五氏共同兴建居住,所以祠堂也不像一般土楼设在大门对面,而是在天井里另外盖了一座迷你四合院作为家庙,楼中有楼的规模,也成了裕昌楼的特色。另外因为五族合建,因此也有一说是,五家人因为意见不合,才造成了房子东倒西歪。也由于特殊的建构,它才因祸得福地在上万座土楼中脱颖而出,成为游客热点。
塔下村的观景台要爬半小时山路才能到达。(柯炳钟/摄)
永定 看不尽的土楼
中国现存的客家土楼众多,光是永定就有各式各样的大小土楼 2 万多座。粗略估算,如要全部看完,就要 10 年之久……永定土楼景区由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中川古村落等组成,被称为“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
千姿百态的洪坑民俗文化村
湖坑镇的洪坑村是最大的土楼群,村内共有土楼46座,清澈的洪川溪轻盈穿过,将土楼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除了常见的圆形和方形土楼外,其他不同形态的土楼也能在这儿找到。
中式的外环和西式的内环相结合的中西合璧设计是振成楼的特色。(黄焱红、刘莉生/摄)
振成楼
建于 1912 年的振成楼占地超过 5 千平方米,高大挺拔,被称为“土楼王子”。这座具有五防(防卫、防风、防震、防火、防潮)的建筑由内环楼和外环楼组成,外环楼高 16 米,4 层共 184 个房间。外环按八卦图式分为 8 大卦,一卦设一楼梯,各自独立;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每卦均有拱门相通,一旦发现盗贼,只要将卦门关闭,即可瓮中捉鳖。内环上下两层共30 间房。内外环东西两侧各置一口水井,恰好位于八卦的阴阳两极上;两水井相距 30 米,但水质、水温和水位高低也不尽相同,至今仍是个谜。
振成楼目前仍有人居住,一楼为厨房和客厅,二楼是粮仓,三四楼为住房。土楼中心是祖堂,正面耸立四根立柱,屋顶呈三角形,有点雅典神庙的风格。祖堂的大厅及门楣上有“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的题字,是民国初年大总统黎元洪题写的。
远远望去,福裕楼的中轴对称,屋顶错落有致。(单晓刚/摄)
福裕楼
1880 年落成,是府第式五凤楼的代表。“五凤”指 5 种不同颜色的鸟,也象征东、南、西、北、中 5 个方位。福裕楼完全符合五凤楼的结构:左右对称,中轴线贯穿其中;房屋愈后愈高,主次分明,宛如一只展翅的凤凰。从高处看就像三座山,隐含建造者林德山、林仲山和林仁山三兄弟“三山”之意。此设计同时使兄弟三人既能共居一楼,又可各自成一室,亦分亦合,充满特色。
三扇大门与溪畔之间的空间围成前院,院门设在一侧,面对金丰溪潺潺的流水。楼内雕梁画栋、花窗壁棂,细致精美。如今部分被改建成客栈,如果想体验住在土楼里的感觉,可上网查询。
春日明媚,奎聚楼外山花烂漫,也是晾晒梅菜干的好时节。柯炳钟 摄
奎聚楼
建于 1834 年的方形土楼。百多年间,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 4 人,大学生 20 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因盛于文风,故又称“儒林第”。
它依山而建,前三层后四层,屋顶错落有致,中堂楼阁和四层重簷相互掩映,形成金碧辉煌的宫殿景观。
虽不如别的土楼壮观,如升楼却有一种小巧玲珑的魅力。(柯炳钟/摄)
如升楼
洪坑土楼中体型最小的一个,直径只有 17 米,却有三层楼高。传说楼主一天梦见一轮红日降落此地,便认为此处风水绝佳,然后从 1901 年开始,自己挑土,用了三年时间,夯成小圆楼。
永定的土楼历史悠久,明代以后,该地区长期处于动乱状态,“寇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及至清代,朝廷屡次派兵镇压甚至屠城,均无成效,遂置县统治,名“永定”,意在“永远安定”。除了已建成民俗村的区域,其他地方的土楼也可一游。
初溪土楼群
客家人盖土楼,讲究风水宝地,山龙水脉。从下洋镇新修的公路驱车往山里行驶,不久就可来到初溪村。初溪土楼群坐落在地势朝北倾斜的山坳之中,为避免“开门见山”,土楼的大门均坐南朝北,并且为了避免与“火”相克,这里的土楼无一开凿水井。走进村庄,发现这些土楼的名字中都有个“庆”字,有集庆楼、庚庆楼、善庆楼、绳庆楼和共庆楼等。
登上峡谷对岸的山坡,一眼望去,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的土楼阵,镶嵌在山麓田野之间。(李永杰/摄)
高北土楼群
有“圆楼之王”美誉的承启楼、世泽楼与五云楼等土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呈现出美妙的田园风光。其中因刊载于史书、做成模型、印成邮票而闻名世界的承启楼,由初代楼主江集成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创建。最盛时有 80 多户、600 多人,如今仍有民谣谓:“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里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自北向南,由四个环环相套的同心圆楼组成,外径 63 米,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
世上最大的土楼承启楼有了画面中的人物作参照,才突显出其壮观雄伟的气魄。(柯炳钟/摄)
梅州 福建以外的客家民居
由于被套上了世遗的光环,世人皆知福建土楼,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土楼多集中于闽粤边境附近。我们试着跨过省界来到广东梅州,还能看到不同的客家民居。
三位一体的花萼楼是广东土楼中最大的。谢光辉/摄
花萼楼位于大埔联丰村,楼高三层,像俄罗斯套娃似的内外三环连为一体,内环一层 30 间房,二环两层 60 间房,外环三层 120 间房,是广东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土楼。外墙以大块石垒砌,厚实的夯土墙三层开窗,有三角形枪眼防卫。楼中间是圆形天井,卵石铺成古钱币状。整座楼只有一扇大门,门框是花岗岩材质,铁皮门非常坚固。一般土楼正对大门的是宗祠,而花萼楼却是观音庙,庙很小,类似北方农村的小庙。楼内有几户林姓人家,但已不住人了,只是堆放农具和杂物。
磐安围
1895 年刘氏建磐安围,三堂四横,横屋后面是半月形围龙。岭南客家民居是扩大了的殿堂式建筑,两侧横屋围拢成马蹄型,俗称“围龙屋“。
堂屋前有半月形池塘,风水学讲究“聚水生财”,而它的实用意义则更大,除了淘米洗菜浣衣,还可以养鱼浇草防火。围屋正中是厅堂,厅堂与厅堂之间天井相隔,两边有南北厅、书斋、厢房和花厅。底端半月形的围屋连接横屋,中间的龙厅祭神,祈求风调雨顺。曝露在日晒雨淋之下的天井、台阶、夯土墙转角及门框都用麻石条块铺砌。
围屋外侧为碓房、牛舍、猪栏、马厩、杂物间和厕所,人畜分开。一股山泉由屋后暗渠直通屋内,很隐蔽。四周角楼布满外窄内宽的枪眼及瞭望孔,防御功能一流。
本文刊登在《畅游行》2019年1月号,作者:邝介文、利生、谢光辉等
我是@Uni旅图,欢迎关注。摄影或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