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见大美
——永定客家土楼的六大看点
□ 胡大新
文明照亮历史,而历史的精彩,有时就散落在祖先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比如建筑。
4000多年前,中国中原一帯的古人已经将夯土板筑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垣楼宇和居民建筑(包括圆形地面住宅建筑)之中。北魏(公元4世纪)以后,砖结构被大规模运用到民居建筑之中,生土建筑逐渐衰落。明代以后,民居建筑的夯土墙逐渐被砖墙所代替,两层以上的土楼越来越少,几近消失。
随着生土民居在中华境内其他地方的逐渐式微,在闽粤赣边的纯客家县份龙岩市永定区,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扬光大。永定区境内的生土民居不仅没有消失,反而由于客家人生活的特殊的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从唐末宋初开始又产生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民居建筑,并在此后1000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从而得天独厚地把延续了数千年的生土建筑艺术推向了极致。
永定客家土楼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古代生土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如今,这些形制各异的建筑孑遗依然密集地分布在包括永定区在内的闽粤赣边一带的山林沟壑之间。如散落在岁月深处的历史遗珍,收储着人类文明的片段和祖先智慧的灵光。
永定客家土楼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是古老的中国生土建筑技艺和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产物,是对古代生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数以万计用生土夯筑而成的永定客家土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令人惊叹,令人陶醉。它不仅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后将远古中原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的产物,而且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作为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气势恢弘、千姿百态、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教化育人的功能,而且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一卷卷散布田野间的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建筑土楼:形制之美
土楼客家人在“民族建筑”的概念下,又开辟出“民系建筑”的独特领域。客家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建造了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的土楼,仅永定境内就有30多种造型各异的客家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的单体不仅气势恢弘,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土楼,轴线突出,前低后高,对称均衡,既适应楼主生存,又符合审美需要,形态各异的土楼由此也成为建筑美学的独特载体。
永定客家土楼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有一种乡土美感,体现出独特的和谐美、意境美、雄浑美。
土楼客家人以其高超的智慧和才能,不仅用世界上最普遍、最简朴的材料建造了数以万计世界独一无二的生土民居建筑——客家土楼,而且创造了独特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客家土楼艺术形象。
永定客家土楼以自然美、质朴美为土楼建筑的最高准则。从外观上看,深灰色的土墙与农田、村间小道表层的颜色极其相似,粗犷、古朴,极其恰切地显示出它天然的粗犷美、质朴美。它的外形气势恢弘、粗砺天然,气质素朴厚重,给人质朴苍劲之感。
土楼除了外墙、瓦面的颜色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外,土楼外的所有附属建筑使用的材料均与主体建筑相同,风格一致,暴露在外表的楼门、门槛、台阶、窗户以及其他构件也是如此。楼门的门框、门楣、门槛、门扇,或用花岗石、青石,或用硬质杂木;窗框、窗棂、窗台等全部用杉木;台阶一律用花岗石板或青石板。门坪铺设鹅卵石,围墙也用鹅卵石砌成。普通土楼所有木构件均不油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仍保持原汁原味。因此,它给人一种雄浑、粗犷、古朴之美的感觉。它取材于大自然,又与大自然完美结合,浑然天成,充分显示了它的风骨。正因为它以高大、古朴的雄姿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也就充分地显示出它那独特的粗犷美、质朴美,给人以感官上震撼的感觉。
土楼的后侧屋面略高于前向屋面,包括与之相连的两边横楼屋面,前后屋面分2个甚至多个层次迭落。它的屋顶主要有两坡面、四坡面、悬山顶、歇山顶4种形式。采用哪种形式的屋顶,根据楼的规格和实际需要而定,必须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功能的需要,把实用与美观统一起来,使外廓形象优美柔和。许多土楼的大屋顶飞檐翘角,位于中轴线上的厅堂、厢房等建筑的屋顶更是如此,使屋顶显得更为玲珑秀丽。更多土楼则多种形式并用,使土楼的屋顶更富于变化。一般规模的土楼,都有两个以上厅堂,大型土楼的厅堂最多的达l0多个。这些厅堂可以避免给人呆板、压抑的感觉,并使整个楼内疏密得体、和谐美观。楼内后院亦明显高于中间和前向的院落,通廊两则设多级台阶,过渡自然巧妙。凡此种种,使每一座土楼避免了呆板,形成了楼内、楼外整齐规范、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的格局。数以千计的土楼群也同样恰到好处地与所在村庄错落有致的群山、梯田、村道等融为一体,完美展现了土楼与周边环境的精妙融合。
土楼的内部与外部的建筑风格一致。楼内所有建筑除了墙体外一律以木质结构为主,其风貌与楼外保持一致。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土楼内部只作一般装饰,既无雕龙画栋,也无油漆彩绘,一切保持本色,但仍不失古朴之美。
永定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土楼客家人善于因地制宜营造自己的家园。由于他们的经济条件、居住需求、情趣、文化素养等方面各不相同,选择的楼址地形、面积也不尽相同,所以建造的土楼大小、风格、种类等也就各不相同。经过多少代人的苦心经营,最终形成了世人今天所看到的了千姿百态、屋宇参差、蔚为壮观的土楼群奇观。这些土楼群布局规整、层次分明,给人以稳定、和谐的艺术效果。
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大自然之中,体现了人文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态美、园林美。土楼群置于山回峰转、流水潺潺、苍松翠竹掩映的山间盆地、河谷盆地,生气盎然,构成有机的观赏整体,既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又构成特定的意境,远眺似精美壮观的仙山楼阁,从而产生感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令人遐想连翩。
当你站在山村的高山之上,眺望那一群群依山就势、沿溪落成、错落有致、大气磅礴、千姿百态的客家土楼,还有青山、绿水、小桥、青石板小路、田野、蓝天、白云,你一定会深深感受到,聪明的永定客家人巧夺天工,使千姿百态的土楼和谐地融入到景色秀丽的山村自然环境之中,构成了一幅幅神奇、古朴、雄浑、美丽的景观,构成了一幅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完美结合的最佳境界的具有浓郁客家山村特色的壮观画卷。
和谐土楼:人伦之美
土楼客家人历史上形成的凝聚力,使他们在彬彬有礼的交往中消除矛盾冲突,尊老爱幼、成人之美、扶贫救弱、诚实谦和等已成为社会公德,成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土楼客家
人优良传统。他们聚族而居,数十人、数百人同住一楼,世世代代和睦相处、繁衍生息。
每天晨光微曦或斜阳西下之时,男女老少纷纷来到门厅和巷道,或坐或站,或家长里短、田间农事,或谈天说地、人间冷暖,其乐融融,好不热闹。有些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一边吃饭,一边参与聊天。夏天劳作之余,他们更喜欢聚集在这里纳凉,尽情地享受凉爽的“巷子风”。珍惜和享受亲情,成为土楼生活中一道经久不衰的独特的风景线。
每逢重大传统节日或庆典,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以舞龙、舞狮、迎灯等形式巡游,到每一楼、每一户去恭贺,更多的乡亲则走村串户,互祝吉利,全村洋溢着浓厚的团结、祥和的气氛。春节期间,盛行走亲访友。妇女携儿带女回娘家,男性青壮年则喜欢串门恭贺新年。不论谁家来了客人,同楼其他各家各户都会提一壶自家酿制的糯米酒和最拿手的好菜让客人品尝。
土楼客家人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虽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全楼团结一致、和睦相处、贫富相济,一家有事,众人相帮。一楼之内如此,楼与楼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是如此;一楼有急需帮忙的事,同村外楼的乡亲也会主动前来帮忙。
一座土楼是一个大家庭、小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土楼客家人深知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今天你有了困难,我帮助了你,明天如果我有了困难,你也一定会帮助我。在这种理念支配下,他们在帮助别家时是朴实、自愿、不计报酬的。他们把帮助别人看作是帮助自己,是一种义务。有的人家比较殷实,而有的人家则可能因为天灾人祸造成生活极度贫困。此时,其他人家便纷纷尽其所能,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或捐赠,或借给,或帮工,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特困户渡过难关。
春季、夏季、秋季农忙时节,有的人家进度缓慢,为了不耽误农时,不用多说,进度较快的人家便会主动支援。借给农具、牲畜,并无偿赠送秧苗;缺劳力,义务帮工。为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往往在农忙季节特别是在最紧张阶段,由若干户人家联合起来互助协作,干完了这一家的农活,再接着去干另一家的农活。
在土楼客家人看来,一楼人便是一家人。夏、秋两季是稻子、小米、木薯等收获的季节,此时,门坪铺满了晒农作物的竹笪。假如哪一天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全楼人不分彼此,齐心协力,以最快的速度抢收谷子,以免遭受大雨的袭击而造成损失。邻近土楼的人们也会主动跑来支援。此情此景,充分显示了土楼客家人团结互助的美德;此时此刻,土楼内外呈现一幅土楼客家人特有的田园生活绚丽画卷,令人为之动容、感叹!
土楼客家人有敬祖睦宗、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旧时,土楼客家人都有把列祖列宗的大幅遗像绘制悬挂在祖堂墙上供奉的习俗。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老人、妇女会去烧香祭拜,以示对列祖列宗的怀念、敬重。大年初一,则由族长率领全楼男女老少参加祭拜列祖列宗活动。土楼客家人把赡养老人视为每个晚辈应尽的义务。老人失去劳动能力或生病之后,完全由儿女供养、服侍,让老人安度晚年,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敬祖睦宗是热爱故土的精神基石。明末清初以后,爱闯世界的永定客家人到省外经商(主要是开条丝烟行)或到南洋谋生、定居者渐渐多了起来。可是,他们始终不忘故土,不忘亲人,当他们稍稍站稳脚跟后,便会寄钱回老家孝敬老人。倘若老家没有亲兄弟或亲兄弟不多而出去闯荡世界,过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便会亲自回来或托同乡把老人接去赡养。有的人在外面日子过得还不宽裕时,则回来聚媳妇,让媳妇照顾家中老人,等条件成熟后才把老人、媳妇、孩子全部接到外面去团聚。
文化土楼:精神之美
永定客家土楼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仅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文化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它不仅是客家人的生活家园,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客家民系所留存的中原汉民族价值观念和客家人在辗转南迁过程中为适应和开拓新的生活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因素,因而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它形象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示客家人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祟文重教的精神,它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每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聚族而居,典型的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观念。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以及其它方面的功能一应俱全,充分说明永定客家土楼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永定客家土楼不仅选址讲究,而且结构奇巧:中轴线鲜明,厅堂、大门、主楼都建在中轴线上,横楼(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极为严格,与远古中原生土民居建筑、殿堂等风格一脉相承;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古朴典雅,楼内整体风格与楼外景观风格协调,部分土楼厅堂雕梁画栋、典雅堂皇;内通廊式平面,四通八达。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永定客家土楼有无数内涵丰富、工整对仗的楹联,其内容主要体现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等传统精神。部分土楼还有众多名人题刻。这些都反映出永定客家人仍秉承着中原的传统文化。岁时节庆、婚丧喜庆、民间文艺、伦理道德、宗法观念、宗教信仰、穿着饮食等等,处处展示了客家的古朴民风。土楼附设的学堂布遍每个乡村,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最有力的实物见证。土楼人家的方言,较完整地保留了上古汉民族口头语。
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还深受《易经》中“天人感应”精神的影响。土楼客家人严格遵循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兑、坤、离、巽、艮、坎、震分别象征天、泽、地、火、风、山、水、雷)为代表的建筑思想体系,把地势、风向、水势与土楼的布局统一起来,采用象征、寓意等手法加以表现,并特别强调阴阳适中、和谐。
永定客家土楼处处体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的精神风尚,反映出客家人秉承原住地中原的文化,反映了客家人的民间艺术、伦理道德、宗法民风以及崇文重教的思想。它集地质地理学、建筑学、军事学、生态学、景观学、民俗学、伦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风水学、文学、美学等学科之大成,在中国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多民族融合、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进程。
历史土楼:传承之美
永定客家土楼产生与发展的漫长历程,充分反映了土楼客家人对土楼尽善尽美的不断追求,实际上也是对一种文化的不断追求,对精神价值的不断追求。它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历史和当地历史发展的情况,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生土建筑艺术史和客家人的创业史、奋斗史。
客家是汉族中一支重要的民系,历史上中原汉人因战乱和灾害等,曾有5次大规模的南迁,唐末宋初在闽、粤、赣边区形成客家民系。由于朝政腐败、社会动乱,群盗四起、给从异地陆续迁来永定开垦创业的永定客家先民带来了巨大的艰难险阻,迫使分散在偏僻山区的他们不能不沿袭中原祖先居住过的城堡形式,并且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发明、创造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集聚族而居、安全防卫等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创新。土楼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以家族血缘伦理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体制。
永定客家土楼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和内涵。它产生于唐末宋初以前,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元末明初以前早期土楼建筑艺术,由于当时生产力较落后,且建筑技术水平较低,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较粗糙,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形制只有方形、圆形两种,当时这些土楼被称“寨”。
明、清时期,由于永定广种烟草,生产的条丝烟因质地精良而销路日广,以致被称为“烟魁”而作入朝贡品,每年有数以万箱条丝烟销往海内外。永定烟草业的兴旺发达,带来了商业、手工业、交通等多种行业的繁荣,大批烟商因此发家致富,广大烟农也受益良多。于是,土楼客家人利用属于资本主义的异质于农业文明的工商业文明成果,又一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造土楼的高潮。烟草业的兴旺,奠定了永定客家土楼大量建造、趋于系统成熟、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从此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书求功名者也逐渐增多,那些商贾富户和官场得贵之士,出于防卫、聚族而居、光宗耀祖、显示身价的目的,以及满足居住和精神生活更高的需求等等,纷纷建造富丽堂皇的土楼,乃至蔚然成风。有些名门望族建造土楼,不仅要求规模宏大,而且对形制、功能、装饰等格外讲究,表现出这数百年间土楼不仅规模空前庞大、结构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齐全、装饰越来越精致,而且建筑风格也多元化趋势发展,形成了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史上的高峰。
清末民初以后,由于受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洋文化的影响,永定客家土楼在继承前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在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布局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和超越。一些土楼在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融合了西式建筑的美,引进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技术和建筑材料,土楼内出现了中西融合的建筑现象。中西合璧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祖堂建筑的西式化、栏杆等建筑材料及其图案的现代化,成为这种独特建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至今,更多的土楼也同样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多元化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性。
民俗土楼:人文之美
在漫长的岁月中,土楼客家文化与土著少数民族(原住民)的文化互相交融,传承了中原一带古代汉文化的遗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永定客家土楼的民俗风情,处处展现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不仅表现在神奇的客家土楼和睦相处的大家族生活方式,以及刻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开拓、团结互助、崇文重敎等民风方面,而且充分表现在宗敎信仰、婚丧节庆、祭祀礼仪、衣着饮食、民间艺术等方面。永定客家的民间文艺,处处展现中原古代风俗文化的特色。
十番(欢)演奏、作大福、庙会、演木偶戏和汉剧、四月八迎神赛会、迎春牛等,凝聚着浓厚的客家乡土气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舞龙、舞狮、闹花灯、擂大鼓、走古事,打新婚等,处处展现了土楼客家特有的韵味。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优美的民歌,飘荡于田野、林间、溪畔,声调悠扬、甜美,抒发着土楼客家人古远深邃的情怀。春赛秋社的古风遗俗,不仅是土楼家人对幸福的期盼,更是对未来热烈的憧憬、追求。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能提高人们的自尊心,唤起对远古生活的美好回忆,还能增强乡亲们的团结意识和凝聚力。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土楼客家人的民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文化内涵。
土楼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汉民族传统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融入了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土楼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一本多元,多种宗教信仰并存,信仰的神衹多达10多种,既有中国传统信奉的神祇,也有本地信奉的神衹,纷纭复杂。其重要特征是每座土楼、每个村落都供奉了多种神衹,许多寺庙也供奉多种神衹。信仰多元化这一宗教文化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楼客家人对多种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的兼容并包能力。
道教、佛教在永定县最为普遍,几乎渗透到土楼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教在土楼客家人中有相当的影响。土楼动工以前,楼主一定要请风水师来看“风水”,选好吉利的楼址,确定坐向,选好良辰吉日,起好楼名,然后才能正式动工。破土前,由风水师祭祀风水学的创始人杨公先师,旨在保佑楼主吉祥安康、建楼工程平安顺利。风水师将象征杨公先师的符贴在竹片上,竖立于楼基中轴线末端,木匠师傅要以矩形曲尺、墨斗为象征,祭祀鲁班仙师,泥水师傅则以泥工尺为象征祭拜荷叶仙师。
主体工程快完工时,楼主又要请风水师测出良辰吉日,才能安放好楼顶最后一支木梁,举行俗称为“下墙枋”的仪式。事前,这支梁要油漆、画八卦、披横幅红布、悬挂五谷包、祭梁;木匠师傅给八卦“开光”、“点眼”、呼祝祠;风水师给八卦洒上雄鸡血酒,呼赞词。最后,在众人的目光中,长长的鞭炮声中,这支两头用蓝布缚牢的梁被缓缓吊到屋脊安放。有的楼主把《易经》、毛笔、五谷、线香、画了符(寓意保佑)的草纸用红绳子捆在一起,悬挂在屋梁上,寓意避邪,保佑五谷丰登、子孙读书成才。仪式之后,着手盖瓦,盖完瓦谓之“出水”,楼主要举行较隆重的仪式祭祀杨公先师。
源自唐代的镇邪之物“石敢当”也被引用到土楼。土楼选址时,如风水师认为楼址有不尽人意之处,便在不利方向立一块碣石,上刻“泰山石敢当”。有些土楼则在土楼外墙的某一处绘画八卦图案或雕塑兽面石敢当,或在屋脊上放置一个小石狮子,以示镇邪。
土楼基本完工或主体建筑竣工之后,楼主在迁入新楼居住之前,先要请道士为新楼“出煞”,即驱赶楼内的邪气。接着,祭祀设于楼内祖堂或其他某个厅堂的“杨公先师”和村口的土地庙,求得神明的保佑。
土地神被人们视为管理一方土地的神衹,在永定每个村落村口都有土地庙。土地庙周边古木参天、树林茂密。这里的树林被人们称为风水林,一向保护极好。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这两天许多土楼客家人挑着供品,到村口去祭拜土地神,祈求土地伯公保佑全村、全家人平安吉祥、丰衣足食。
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尤其是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逢到这些节日,土楼客家人举行的祭祀活动比平时的祭祀活动更讲究,除了祭拜土地神,还要祭拜敬天神、灶君神。
客家先民辗转南迁,颠沛流离,历经磨难,土楼客家人所处的生存环境更是危机四伏。传说中的观世音,大慈大悲、神通广大、无所不包,有避邪之功能。在土楼客家人心目中,观世音便是这种佛教精神的主要代表。由于观世音正好迎合了土楼客家人幻想通过摆脱现实苦难的心理,所以他们特别信奉观世音,供奉奉观音的寺院应运而生;于是,他们不仅在楼内设观音厅,而且家家户户都供奉观世音造像。
妈祖娘娘因普渡众生、感化善应而著名,被人们称为“万能神”,本是东南沿海民众信仰极盛之神,但在土楼客家人中也较为流行。永定县建于公元16世纪以后的天后宫不下30座。土楼客家人对妈祖的敬仰和信奉,与公元15世纪以后众多土楼客家人在外地销售条丝烟、漂洋过海到东南各国谋生有密切关系。至今,天后宫仍香火颇旺,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回乡观光、探亲,都会去祭祀妈祖。
艺术土楼:修饰之美
永定客家土楼既有居住、防御等实用性,也是中国艺术美学的集大成者,有着强烈的视觉美感和艺术表达。
永定客家土楼的外观粗砺天然、雄浑壮观,充分体现了独特的粗犷美、气势美、自然美,而内部则古朴、典雅,尽情展现了古朴美、意境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楼主,特别是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较高文化素养的楼主,在建造土楼时,一方面保持土楼外部粗砺天然的特色,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另一方面在保持整体协调、古朴典雅的前提下,匠心独运,追求楼内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的精美。因此,公元18世纪以后,客家人所建造的土楼有相当一部分土楼的楼内建筑愈来愈趋于精美。
内部装饰的雕刻艺术以及众多楹联、石刻、牌匾、书法的精致多样,显示了土楼客家人极高的文明水平和艺术修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和建筑艺术的宝库,令人叹为观止。
有许多楼不仅主楼飞檐翘角,而且为了突出厅堂中心地位,对厅堂进行重点装饰,厅堂及紧密相连的厢房、中门等飞檐翘角,彩绘雕塑,琉璃瓦面,雕梁画栋。有的对比强烈、鲜艳明快,有的协调和谐、淡雅朴素,两种形式都与整座土楼以及所处的山区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雕粱画栋、富贵雅致的厅堂,漆金彩绘,横梁两端及梁上的垫柱雕刻飞禽走兽等吉祥物,并倒挂精美的木雕莲花;祖堂的藻井饰以花纹图案。有的厅堂两侧有壁画,或字画,或木雕,或砖雕。有的厅堂屋脊上放置花鸟、人物雕塑,檐口(瓦口)用琉璃瓦装饰,木柱油漆,正面和两侧柱子与柱子之间的活动屏风镂雕花、乌、人物、古事,使厅堂显得富丽堂皇、气派非凡。这些装饰讲究的厅堂,精致风雅,随处可见,亲临其境时让人有一种进入华丽艺术殿堂的感觉。
楼门和楼内厅堂众多石刻、木刻楹联以及匾额,书写的内容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内涵丰富的精神享受。其书法均出自名家之手,这些名家精湛的书法艺术也使人得到高雅艺术的审美享受。
有些楼主为营造舒适的环境,在楼内每个院落的天井中种上花木,设置假山和鱼池,摆设盆景等,甚至刻意在院落与院落之间设置圆形或半圆形或拱形的过道门,与古代园林建筑十分相似,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照片均由胡家新摄)
制作:吴丽仙 主编: 刘永良 监制: 苏冠生
投稿邮箱:jryd816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