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白宫是美国政府的代名词,是美国的权力中心,那你知道白宫也是美国最安全的地方吗?美国白宫不仅周围防御森严,就连白宫内部也有专属的地下堡垒和逃生通道,即使白宫被攻陷,总统也能顺利逃生。
美国白宫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不属于任何一个州,这些管辖权属于美国国会,白宫是美国历任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代表了美国的最高权威,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83年。1783年9月3日独立战争正式宣布结束,美国诞生,为了感谢当时的华盛顿总统,有官员提议为华盛顿修建一座专属宫殿。修建宫殿的计划交给了一位顶尖设计师,由于修建工程庞大,华盛顿在位期间只完成了最基础的框架,足足消耗了八年的时间才建造完成。白宫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被民间统称为总统府,1800年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总统携妻子正式入住。好景不长,1812年英美发生战争,英国军队一把大火烧了代表美国最高权威的总统府,美国人在修复总统府的时候,为了掩盖火焰的痕迹,就在上面涂了一层白色的油漆,看起来就像是一栋白色的现代化别墅。
190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将其改名为白宫。白宫占地面积约7.3万多平方米,主要分为主楼和东翼、西翼部分,内设有132间客房、35间浴室,主楼宽51.51米,进深25.75米,共有底层、一楼、二楼、三楼共四层。总统从日常作息到处理国家大事,接待外来大使,召开新闻会议等一系列活动全部在白宫完成。历任美国总统居住的白宫安全性和警惕性也是美国最高级别的,周围安装高清摄像头和武力守护都是最基础的,在路段上还安装了微波探测器,一旦遭遇猛烈袭击,十分钟内就能够封锁华盛顿白宫,还有很多隐蔽的地下空间。据悉,这些地下空间能够轻松容纳数千名员工,其中最出名的是牢不可破的地下堡垒,也被称为末日堡垒,是总统紧急作战指挥中心,是一个加固地下掩体,能够一次性容纳200人。地下堡垒外围安装了三米高的防护栏,上面带有长长的尖刺,一旦踏足这里,就会被附近约1200名持枪特工监视。地下堡垒北部区域草坪上安装了红外传感触发装置,检测任何进来的热源信号,间隔没多远就会有一个夜视摄像头,头顶上空还有经常飞过的无人机进行监测。外面的防线全副武装,但内部才是最为安全的,一旦遭遇到猛烈轰炸,总统就会被护送到末日堡垒之中。
末日堡垒位于白宫东翼地下六层,约300米的位置有一层十厘米厚度的防爆门,推开防爆门,有一间专门的去污室,在这里可以做个全方位消毒。你以为这里已经是末日堡垒了吗?其实这仅仅只是刚进入,推开下一道门才算真正进入,想进入这道门就需要通过指纹和视网膜扫描仪等生物系统验证。然后跟随电梯来到地下五层,地下五层是一个装备完善的小型公寓,里面有联络五角大楼的卫星电话和实时播报的卫星电视,以便总统下达命令。末日堡垒的墙面厚度约一米,完全与外界隔绝,安全性非常高,能够提供48小时的空气和外部补给,能够抵御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化学武器的三重攻击。为什么说能够提供相应的补给,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总统等人在末日堡垒的一定需求,于是建造了另一个提供医疗和餐饮的地下堡垒,里面安装了独立供氧系统和紧急吸氧瓶,里面甚至还有一大块农田,提供绿色有机蔬菜,还铺有完整的网络隧道与白宫各个地下房间、华盛顿特区各个军事营地、五角大楼相连接,实时传达消息和执行命令。
你以为末日堡垒只是提供暂时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吗?如果一直躲避,迟早会被敌人找到,逃生才是避难的终极密码。末日堡垒设计了一条232米的逃跑通道,这个通道的出口在旁边财政大楼的地下金库,地下金库另有一条隧道通向最终出口,那里会有特勤区专门安排的车辆直接将总统带到最近的直升机停靠点,安全转移总统。严密的逃跑路线能够确保总统在攻击中顺利转移到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有总统专属的两架空军一号,能够驾驶空军一号飞往其他更安全的地方。在2001年911事件中,当时的副总统等政府要员使用过末日堡垒,白宫的地下堡垒能够承受一枚小型核弹的攻击。不过你知道吗,在白宫刚建立的时候是没有这种地下堡垒的,修建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总统办公和生活。1992年,白宫发生了一场大火,西翼受到严重损坏,时任美国第31任总统的赫伯特胡佛借着这次机会,对白宫进行了大范围改造。在白宫主楼下面建立了一个不小的地下空间,在里面安装了空调,还有储藏室、洗衣房和电器开关控制室,但他并不是作为总统避难所建造的,正式建造地下堡垒,是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后。考虑到总统安倍在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的主张下,才开始修建第一个地下堡垒。
1952年,白宫迎来了大改造,正值美苏争霸时期,那个阶段前苏联已经拥有了核武器,美国第33任杜鲁门总统就将白宫内部直接挖空,开辟出了地下空间,同时对地下堡垒进行了一定的填充。经过不断地修整,美国白宫的地下堡垒防范也越来越严密,据悉去年美国发生黑人暴动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就进入了地下堡垒,当然了地下堡垒也相当于是一个应急防护方案,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启动,确保总统等政府要员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