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恰逢九月开学,家长朋友们高呼解放了,“神兽”去了学校,自己的时间似乎多了几分支配权。
于是,有朋友让我推荐几本好书,耐看的那种。
不由自主就想到了这套西南联大的通识课。
全套书有七本,分别是《西南联大文学课》、《西南联古文课》、《西南联国学课》、
《西南联大国史课》、《西南联诗词课》、《西南联大文化课》以及《西南联哲学课》
为什么想推荐这套书?
原因有二。
01 西南联大出品,必属精品。
一是,西南联大出品,必属精品。
西南联大是颇具历史特色的高校。
它成立于抗日战争期间,仅仅存在了八年,分别由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合并而成。
战争爆发,炮火中三所高校的学子和老师们,为躲避战火,一路南下。
从北京出发,先到长沙,再到昆明,没有房子,就自己动手搭建茅草屋,众人合力,在最艰苦的条件中,成立了新的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牛到什么程度?
看看师资力量就知道了。
先看文学系:
文学大师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
《围城》作者钱钟书
庄子研究第一人刘文典
再看历史系:
百年国学第一人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史学一代宗师钱穆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的傅斯年
历史学家张荫麟
还有哲学系:
国学大师、《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
逻辑学家金岳霖
哲学家、佛学家汤用彤
每一位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名垂青史的大家。
这些老师,可谓是高校中师资的顶级配置了,这在中国整个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老师如此厉害,学生自然实力不俗:
八年时间,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高材生有3800多位,其中包括: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
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邹承鲁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最后一位士大夫”、文学大师汪曾祺
“诗译英法唯一人”、翻译家许渊冲
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
顶配的教师,卓越的学生。
这就是西南联大的实力。
著名人类学家克罗伯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
因为优秀的人会吸引同频的人。
就像西南联大里的师生,他们灿若群星,交相辉映。
西南联大的教育方式,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所有学生除了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接受历史和文学的通识教育。
所以这套西南联大的通识课,就是当年每位西南学子的枕边书,必修课。
为什么要学这些通识课?
因为这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每个中国人,若不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历史渊源是什么,就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炎黄子孙,即便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也是一个“空心人”。
02 跟着名师解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推荐此书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跟着名师解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可以说,这些书的起点很高,秒杀其他同类普通的入门书。
这套通识课共七本,包含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和国学。
其中,拿《国史课》来举例,它以时间为轴,从夏商周讲到楚汉争霸,最后讲到清朝灭亡。
纵横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无数知识要点蕴藏其中。
自己学起来,难以系统化,也找不到方向,容易半途而废。
但跟着陈寅恪、张荫麟、吴晗、雷海宗四位大师的讲义,我们就能迅速理顺五千年的中国历史。
几位大学者把这些历史要点,讲得深入浅出,明明白白,可谓是给我们上了一堂跨越时空的历史大课。
再看《古文课》和《文学课》,为了便于大家学习,同样按照古文诗词的发展时间和脉络,叩开了古文学世界的大门。
《国学课》同样精彩纷呈,罗庸先生给你讲儒学,谈孔孟,冯友兰教授带你看法家论韩非,蒋梦麟先生则告诉我们,抗战中国学的转折是什么。
这些内容,我们很难在众多的书籍中得到系统全面的解读。
根据出版社的统计,通识课的每册中,知识点高达2000个,7册合在一起,就是14000多个知识点。
换言之,每一册的知识含量,大抵相当于10本普通教材。
这将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文化财富?
文学大家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上课时,深受熏陶,他后来回忆闻一多先生的课说:“闻先生能把相当枯燥的课题,讲得让人感受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对此评价,我深以为然。
比起传授实用的技能,西南联大更注重培养一个人的修身之道和人文素养。
这些知识的灌输,需要时间,需要精力,更需要信念。
它无法速成,也不能带来现成的利益,但若没有这些文化素养的滋润,我们就很难培养出真正有风骨和气质的人才。
就像一丝不苟的陈寅恪,胸怀家国的蒋梦麟,风趣幽默的朱自清,浪漫细腻的闻一多。
当我们看完这些书,难掩心头的激动和对这些学者大师无上的敬意。
为什么我们要看这套书?
因为在物欲横流、世人多关注娱乐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找回遗失的文化主心骨,当个合格的传统继承者。
杨振宁教授说过:想起在中国的大学生活,对西南联联大的良好学习空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
这或许就是一所优质的高校和一群顶级的老师,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礼物吧?
不论你是谁,如果你愿意,我都建议你看看这套书。
在工作之余,在休闲之外,花点时间,静下心看几本好书,给心灵来一次高级的升华。
木心说过:人生在世,应该有些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
我想说的是,生命有限,总要给自己一次见世面,涨知识的机会。
读书就是最简单的方式。
我们无法成为陈寅恪、傅斯年、冯友兰这些大师的学生,但至少我们还有机会,学习他们的心得和讲义,去看看文化的根在哪里,我们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怎样的人生。
共勉。
----------------End----------------
文/鱼白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