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代表作有哪些(读懂朱自清的背影)

前段时间,董宇辉在直播间里,罕见地谈到了自己的父亲: “考上大学那会,我爸送我去学校。 他扛着大袋子,里头装着被子和褥子。 送到校门口那会,他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回头地告别,直到消失...

前段时间,董宇辉在直播间里,罕见地谈到了自己的父亲:

“考上大学那会,我爸送我去学校。

他扛着大袋子,里头装着被子和褥子。

送到校门口那会,他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回头地告别,直到消失在人群中。

看着我爸,我一扭头,就忍不住了。

小时候读不懂朱自清的《背影》,长大后才懂。”

一番真情剖白,戳中了很多网友泪点。

很多人都在评论区里留言,说自己也是在长大后的某个瞬间,读懂了父母的不易。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作为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塑造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父亲形象。

他历经沧桑,在被单位“开除”后,还要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

他思想老旧,因为不会说漂亮话,所以被儿子嫌弃“迂”;

但他也很爱儿子,那个艰难地翻过月台、又艰难地爬下来的背影,近百年来,不知触动过多少人的内心。

季羡林曾说:

《背影》表现了三纲之一中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

在朱自清先生逝世74周年之际,我想和你再聊聊《背影》。

聊聊文章背后的斗争与和解、靠近与逃离,聊聊这段让无数中国式家庭照见自己的、拧巴又温暖的父子情。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观念不同,是亲子矛盾的根源

很多人都不知道,《背影》里的故事,朱自清足足推迟了8年,才写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此之前,朱自清和父亲朱鸿均,一直有着不小的矛盾。

关于这点,朱自清在文章开头,也有所提及: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彼时,朱家家道中落。

而造成这一切的源头,正在于朱鸿均。

那是在1917年,朱鸿均不顾儿子朱自清反对,偷偷纳了一名姨太太。

这事被另一房姨太太知道后,闹得满城风雨,连朱鸿均曾经挪用公款的事,都被抖了出来。

很快,朱鸿均就被单位革职了。

知道了朱鸿均的所作所为,朱家祖母气不打一处来,没多久,就含恨而终。

朱自清对父亲的不满,也就此埋下了种子。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3年后,朱自清大学毕业,来到扬州任教。

刚开始,他总会拿出一半的薪水,给父亲养老。

没想到朱鸿均并不满足,他利用和校长的私交,把朱自清的薪水都拿走了。

这让朱自清气愤不已:自己本就有妻子儿女要养活,没有薪水,日子还怎么过?

为此,朱自清没少和父亲谈判,希望他不要拿自己的钱。

可在朱鸿均看来,“父为子纲”,儿子把钱给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

几次沟通无果,朱自清愤而离开了故地,也断了和父亲的联系。

这也是《背影》里,朱自清说自己两年没见父亲的原因。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观念不同的父子俩,就这么因为金钱问题分道扬镳,让人唏嘘不已。

作为看客,我无意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孰是孰非。

毕竟,在那个新旧观念激烈撞击的年代,朱鸿均和朱自清,都是时代造就下,千万父子的缩影。

父亲信奉的“父为子纲”,在儿子看来,是旧社会的糟粕;

但儿子追求的“家庭民主”、“平等自由”,在父亲看来,又何尝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观念不同,是造成代沟的根源。

就像《悲惨世界》里说的:

“孩子和父母,如同树木分叉,虽不离同一个树干,却越长相距越远。”

或许,对于每一个父母子女来说,在人生的某个岔路口上渐行渐远,是时代更迭的必然,也是亲子关系的宿命。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父母的求和,往往不动声色

1925年,朱自清继续北上,来到清华大学任教。

可他刚到清华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

信里只有寥寥几行字,大意是:

“我身体平安,只有肩膀痛得厉害,无论拿筷子还是拿笔,都很不方便,估计我离死期不远了。”

看完父亲的话,朱自清心中一颤。

他很快猜到了父亲在文字背后的意思,是希望他能在自己临终前,回家去看看。

将死之人的请求,往往最令人心酸。

朱自清这才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回老家了。

想起父亲往日对自己的好,朱自清不禁泪满眼眶。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他的思绪飘回刚上大学那天,父亲为自己送行。

其实父亲本可以不送他的,因为彼时父亲正忙着找工作,还因为偷娶小妾的事,和朱自清闹过不愉快。

可临出发前,父亲还是不放心,打算亲自送儿子一程。

无论朱自清怎么劝他,他都坚持着摆摆手说:“不要紧。”

于是,父子俩便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一起去了车站。

一路上,父亲既要照看行李,又和脚夫讲价钱。

可朱自清却嫌父亲说话不漂亮,总想着插嘴。

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自己,朱自清心里还嘀咕: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少年的心气儿,一览无余。

或许每个初出茅庐的孩子,都有过和少年朱自清一样的时刻吧。

嫌弃父母的笨拙,嘲笑他们的土气,觉得他们没事总爱瞎操心。

我们太过着急地,想向世界证明自己,却忘了琢磨,父母每个举动后的良苦用心。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作家刘娜曾说:

“渴望摆脱父亲限制和窠臼的孩子,总想竭力证明与父亲的不同。

到头来却发现,走再远的路,也无法逃出父亲的注目。”

父亲替孩子打点好生活的琐碎,是为了保护孩子,少为鸡毛蒜皮的事磨平了棱角;

父亲不顾与孩子的嫌隙,放低姿态、表达关心,是他们想跨过代沟,离孩子更近一点。

年少不知严父意,长大才懂情深重。

原来,那些浸润细枝末节中的柔软,都是父母最深沉的爱。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读懂父母的时候,我们就长大了

《背影》的高光时刻,莫过于父亲替朱自清买橘子的桥段。

老迈的父亲,吃力地攀上栅栏、翻过月台,小心翼翼地把买到的橘子,抱在怀里。

看着父亲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或许在这时候,他才真正感受到,父亲在艰难的生活里,辗转腾挪的真相。

在朱自清印象中,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而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更是尽自己所能,供他们上最好的私塾,请最好的老师。

可随着家境的衰落,父亲的晚景,也“逐渐颓唐”。

即使如此,他仍想着为儿子做点什么,尽尽心意。

如此舐犊情深,让人心酸又感动。

看过一句话:“有人一生都在原地等你,你可以不费力气地从他身上获取爱,这些人,就是父母。”

无论年岁如何变迁,父母给过的温暖,总能滋养我们漫长的余生。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自车站一别后,朱自清上学、毕业、工作。

因为和父亲的矛盾越来越大,朱自清工作的地方,也离家乡越来越远。

可当他自己有了儿女,才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也同样手足无措。

儿子两岁半的样子,朱自清被他的哭声吵得心烦意乱,把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

女儿才过了周岁,因为老缠着母亲的缘故,朱自清也把她紧紧地按在墙角,把孩子吓到生了几天的病。

朱自清曾自责,自己“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

少年的棱角,渐渐被生活的柴米油盐,磨得粗钝。

直到把父母走过的路重走一遍,他才真正懂得了父母的不易。

所以,在收到父亲那封告病的信后,朱自清百感交集,写下了《背影》。

家乡的老父,逐字逐句看完这篇文章,也涕泪纵横。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有人说,几代人的轮回,如同一根隐藏的线,草灰蛇线,伏脉千里。

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父母曾经的样子。

那些和父母的龃龉与伤害,嫌弃和逃离,在一去经年的某个瞬间想起,突然就多了一份理解,一份触动。

这世上,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

很多观念的分歧,也是时代烙印的暗伤。

学会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其实也是在原谅不那么完美的自己。

就像《原生家庭》说的:

“当你真正地放弃斗争时,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也会顺利起来。”

子女最大的成熟,就是在读懂父母后,与他们的平凡,达成和解。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背影》完成后,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逐渐破冰。

朱鸿钧晚年还曾写信给朱自清,让他努力工作,不要太牵挂老家。

而朱自清对儿女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他不再要求孩子成为所谓的“乖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经验,去指导儿女的人生。

在一篇文章里,他写道:

“孩子们还是孩子们,自然说不上高的远的,慢慢从近处、小处下手,便是了。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辉也罢,倒霉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

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

言语之中,已是洞明后的释然。

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罗大佑曾经在歌中唱道:

我的家庭,有我童年时期最美的时光,

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

或许,只有当我们见过更广阔的天地,拥有更强大的能量,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父母的过去,原谅他们的局限。

其实,父母和子女之间,所有的冲突与和解,都是因为爱。

只愿回过头来,我们还有时间,去读懂他们苍老的背影,读懂他们沉默的牵挂;

也愿漫漫余生,我们能带着父母给予的温暖和力量,珍惜有家、有爱的每一天。

点个【在看】,与君共勉!

作者 |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发表于 2022-09-07 20:29
  • 阅读 ( 83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小许先生
小许先生

729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