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6月28日电(记者颜之宏)随着各省市陆续公布高考成绩,不法分子瞅准了部分高考考生在志愿填报期间的焦急心情,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需引起广大考生及家长的警惕。
记者对各地业已通报的案例进行了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利用“大数据”为考生提供“1对1”精准志愿填报服务
近日,教育部发布预警,提醒考生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有网站虚假宣传拥有所谓“内部信息”,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等等。事实上,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并不存在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声称的“内部信息”。还有一些咨询机构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该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团队的专家“获得高考志愿规划师认证”“来自著名高校”等。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总部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可能报错志愿。
图为教育部官网截图
第二类:高考考生“疑似作弊”,要求其进行“电话确认”
“尊敬的考生×××,经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回放录像中,监控系统显示您在2022年6月7日上午的语文考试(9:00—11:30)中,于10时46分,动作浮夸,手握不透明笔杆,挥舞右手,疑似作弊行为,请端正考试态度,拨打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办热线:188×××进行确认。”近日,有考生向厦门警方反映,自己接到了声称是“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办”的通知短信,怀疑是诈骗信息。该短信在开头准确写明了考生姓名,并在结尾要求考生主动拨电话号码进行确认。经与教育部门核实确认,高考作弊违规行为不会以短信、电话、链接等方式通知。厦门警方提醒,不法分子通过非正常渠道搜集到考生信息,并向考生发送所谓“疑似作弊”的通知短信,考生一旦回拨电话,就可能被不法分子以“处理作弊行为”为由实施诈骗。
图为厦门警方提供的不法分子声称考生“疑似作弊”的短信内容
第三类:可以利用“内部指标”为考生办理“降分录取”
每年各省市投档分数线公布后,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法分子也在此刻瞄准了落榜考生。根据各地公安部门通报,一些不法分子假冒高校招生人员或声称“熟悉”高校招生办,点对点与相关考生取得联系。随后谎称有某高校的“内部指标”“机动计划”,或是以“定向招生”“委培招生”等名义“降分录取”考生,诱骗其缴纳相关费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这些诈骗行为时,不法分子往往使用电脑合成技术伪造“招生文件”“学校公章”等,骗取考生及家长的信任。
图为地方公安部门通过官方微博发送的反诈骗提醒内容截图
第四类:考生可以领取“高考补贴”或是提前办理“助学贷款”
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大一入学后可以申请相应的助学金或办理无息、低息的助学贷款,这一点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既往发生的诈骗警情中,不法分子假借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或学校老师的名义,以电话或短信的形式“通知”考生,可以在某些网站上填写银行卡、支付宝等金融账户信息,申领“高考补贴”或提前办理“助学贷款”,一旦填写相关信息,不但无法领取所谓的“补贴”或“贷款”,金融账户内的余额也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洗劫一空。
图为地方公安部门通过官方微博发送的反诈骗提醒内容截图
针对上述四种诈骗类型,厦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民警洪恒亮表示,部分考生及家长“病急乱投医”的焦虑心理和一些孩子希望尽早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的迫切需求使得上述精准诈骗得以有机可乘。不法分子通过看似专业的短信或电话通知,再辅以以假乱真的“证明材料”,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警方提醒广大考生及考生家长,不管诈骗手段如何演变,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需求”就是“要钱”,因此在收到此类短信或电话时,应第一时间与学校、教育部门核实,在无法确认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拨打96110咨询或举报。此外,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任何打着有“内部名额”或“内部渠道”的旗号要求缴纳费用的通知均为诈骗。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