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 2016年又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不光是为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为了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增进中华儿女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融合,灿烂的遗产,是文明的印记,是人类发展史上精华中的精华。
仓颉传说是白水县自古以来,人们用方言口口相传的口头文学,它主要以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歌谣,传述了仓颉所造文字和造字法则,同时包涵了民俗信仰、敬惜字纸、降妖伏魔、圣人仙灵、木石变形、节气地名等内容,表述了当地村民对仓颉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上古仓颉,生于陕西省白水县北塬镇杨武村,葬于史官镇史官村,任黄帝的史官。为了创造便易记事符号,他辞官远游,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依鸟兽足迹,摄取万物象形之特点。悟得内涵之精神,依类象形、首创文字及造字法则。在黄帝的支持下,他云游四方,向民众教字识字。遂使人间有了记录语言行为的统一符号。他究竟创造了多少字?民间有一段歌谣:仓颉造字如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还有二斗没外传,借给道士画符咒,“鬼画桃符”君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几句歌谣把仓颉造字,孔子授字,君子习字,道士借字交代的一清二楚。
仓颉传说展现了中华民族智慧,奉献的宝贵精神和伟大的创造力。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2001年,白水县仓颉庙和墓列入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联合国新闻中心为了纪念仓颉造字的伟大功绩将每年谷雨节确立为联合国《中文语言日》;2013年仓颉传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2014年《仓颉传说》被列入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谷雨节同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仓颉出生地杨武村被列入国家级第五批传统村落。
6月4日,2018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仓颉故里白水县文化馆组织中、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仓颉传说》代表性传承人王孝文、韩文学;《谷雨祭祀仓颉典礼》代表性传承人杨民侠;《西固烙画》代表性传承人李兴华;《白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江俊英;《九龙木雕》《白水刺绣》《布艺》《面花》《根雕》《麦秆画》等走进北关逸夫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演讲述活动。采编:杨嬅 审核 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