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民生视线)
一条平缓的坡道,一个宽敞的无障碍卫生间,一套实时的聋听交流系统……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去年底印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
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如何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安全便利地融入社会生活,平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记者进行了采访。
无障碍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无障碍环境不断完善
7月14日早上7点,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杜鹏给轮椅安上电动车头,早早来到附近的常营地铁站。今天,他要前往30多公里外的丰台区汇爱大厦,为脊髓损伤的朋友分享生活重建经验。
“常营地铁站有3个进出站口设置了坡道和直梯,并且还有援助按钮和服务电话,以便寻求帮助。”看了看表,杜鹏出发了:上坡道,坡度很平缓;乘直梯,按钮够得着;入站台,闸机宽度足;进车厢,高差跨得过,一路下来仅花了3分多钟。
7点47分,坐了15站地铁,杜鹏来到海淀区白石桥南站进行换乘。刚从车厢出来,一名地铁工作人员迎面走来:“右边往前走到头就是直梯,需要帮助吗?”“没问题,谢谢!”作为一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无障碍体验员,杜鹏去年的轮椅行驶里程达8000公里。对于北京地铁的无障碍设施,他谙熟于心:“今天坐的6号线、9号线是相对较新的线路,配有直梯,车厢和站台的高差也不大,基本可以自助出行。”
8点07分,到达丰台区六里桥东站,出车厢、乘直梯、上地面都很顺利。此时还剩一道坎——到达汇爱大厦还得过条大马路,幸运的是,马路两侧缘石坡道的坡口与人行道之间“零高差”,轮椅顺畅通行。
2002年,只有22岁的杜鹏由于脊髓瘤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坐上了轮椅。当时他住3楼,没有电梯,又不想麻烦别人,因此很少下楼。后来,北京市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杜鹏鼓起勇气走出家门。2019年,北京市启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无障碍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杜鹏感慨,除了交通出行更加友好之外,无障碍服务也更加便利:“2018年我和媳妇结婚想拍婚纱照,但附近的摄影棚,要么在地下,只有楼梯,要么门槛比较多,最后也没拍成。去年我们发现一家影楼,无障碍设施比较完善,试衣、化妆、拍摄整个流程下来行动都很顺畅,补上了遗憾。”在杜鹏看来,从理发、进商场等生活小事,到无障碍体验、生活重建培训等工作事务,无障碍环境不断完善,让他可以平等、便捷地融入社会发展,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数据显示,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累计改造公交枢纽、公交站台、地铁站、公共停车场2000多个,城市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改造街边小餐饮、小理发店、小便民店等七小门店2.43万个,努力解决群众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无障碍问题。
不只是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也走进了社区和家庭。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西里8号楼,一段长10多米的平缓坡道映入眼帘,两侧的棕色双层木质扶手,既满足了轮椅使用者、老人和儿童的扶握需求,也解决了之前不锈钢扶手冬季过于冰冷、容易结冰的不便。“我腿脚不好,出门总要用轮椅。之前虽然也有坡道,但比较陡、不安全。”这条去年新改造的无障碍坡道,让80多岁的居民刘大爷很安心。
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在各地改造过程中,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助餐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十三五”期间,我国共为65万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支持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聋听交流系统、公交接驳无障碍导航等技术加快应用,助力信息无障碍建设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要完善“硬设施”,也要提升“软环境”,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度应用于残疾人出行、养老等需求。
轻点液晶显示屏、用手语“说”出想办理的业务,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市民中心,听障人士蒋鹏很快完成了残疾人证到期换证业务。过去到窗口办理业务时,他只能通过手机或纸笔交流;如今,借助聋听交流系统的在线实时翻译,“无障碍”交流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