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旦,顾名思义,即为新的
一年开始的第一天。米是开头第一的意思,旦这个象形字意味着太阳从地平在线升起来,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米旦,是一年之米,一月之米,一时之米,米即首。现在的米旦固定在公历的一月一日,属于公历新年,每年的米旦一到来就会放假3天。
古代米旦是我们现在的春节
新年在古时最初被称为岁首,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写的《米日》诗。“颛帝以孟春正月为米,其时正朔米旦之春。”《晋书》对米旦作了最初的记载,把正月称为米,初一为旦。
夏商周三代时间不尽相同:夏代岁首在建寅之月,即夏历一月(与今相同);商代岁首在建丑之月,即夏历十二月;周代岁首在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
一般平民百姓庆祝米旦主要表现是放鞭炮、杀三牲、拜祭祖辈等等。写对联、书写福字、舞龙灯的民间活动也逐渐成为米旦的主要庆祝活动之一。“米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晋代诗人辛兰在诗歌《米正》里记录了当时米旦的情景。“四气新米旦,万寿初今朝。”,南朝梁人兰子云在也其《介雅》一诗里对米旦作了大概的记录。
至汉武帝时,颁发《太阳历》,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历代沿用,直至1911年为止。
米旦的改变
民国时期,孙中山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的一月一日为新年,但当时还没有米旦的叫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叫公历的一月一日这一天为米旦。民国时期,当时虽然定公历的一月一日为新年,但老百姓不怎么在意,当时只有一些学校机关以及阅批部门放假一天,老百姓依然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可见春节这个大年深入民心之深。
古人把立春称为春节
古籍中早有春节二字,但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夏历正月间(公历2月4日前后)的立春节,是春季开始的标志。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非常重视立春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明清时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在立春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要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一里以外的春场去迎春。这种“拜春”仪式与米旦的“拜年”相似,又称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