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目前很多小伙伴对于公路自行车的三大车系解析都比较感兴趣,那么小搜今天在网上也是收集了一些与公路自行车的三大车系解析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1、赛事引导公路车演进
1、早期的公路车相对单纯,研发团队希望设计一辆全方位多功能型的公路车,如果有特殊骑乘取向,只需要些微调整零件、更改设定。近几年,环法赛与环意赛的主办单位为了让比赛充满变数、更有看头,想尽办法让骑乘环境与路况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充分考验团队合作与个人的各项能力,相对地,专业选手为了争取最佳表现,自然而然就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向赞助车架的厂商提出反馈意见。
2、适逢后来自行车领域开始引进碳纤维材质,其材质的特性多样化,透过各种不同的碳纤布,加上堆叠技术,设计师可以调配各个部位的软硬,管型也不再千篇一律,可以随心所欲变化,为公路车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为了在爬坡的时候挑战地心引力,因此设计重点不断地讲究轻量化,于是有了轻量爬坡车款,以及为了适应极恶天候条件与路况,所设计的长距离舒适车款,还有考验个人速度与团队默契的计时车,另外是近年颇为盛行,为了对抗更强大的风阻魔人,能在平路冲刺发挥极佳破风效果的空气力学车款。
4、观察热销车系,包含:轻量爬坡型、空气力学型、长途舒适型等3种,以下分别说明不同车系的性能与特色,以及邀请3位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该车系的骑乘感受与心得,进而让车友能够针对自己的骑乘需求与路况选择正确且合适的爱车。敬请读者注意一点,本篇并非强调说明谁是最佳胜利者,毕竟每种车系都有自己的专长项目,举例来说,空气力学车的爬坡能力或舒适性并非较弱,只是破风能力表现较为突出。
5、管材设计◎为了获得最佳的刚性表现,圆形或方型设计是比较常见的形状,少部份则有椭圆形,因此造型变化相对中规中矩。◎管径的截面积是越大越好,因此常能看到下管或后下叉的截面积相对较大。◎五通部位更透过加大处理,让车架拥有最佳刚性,力量传递损失降至最低。◎透过电脑仪器分析,了解车架各个部位所需要的刚性,加上碳纤维各种布料的特性,能够在各个角落各司其职,让车架达到优化设计。车架几何◎为了让车架达到轻量化与高刚性的完美平衡,多数品牌透过压缩车架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车架重量,也能够让后三角的刚性表现更加突出;另有部分车友认为,比较容易挑战绵延不绝的爬坡路况。◎骑乘姿势不像空气力学车如此低趴,却也没有长途舒适车如此挺立。
6、零件搭配◎除了车架设计,影响重量的零件,也必须特别挑选才能让轻量化的表现相得益彰,以影响效果最明显的轮组来说,主要应对路况为爬坡,所以通常搭配框高24-32mm以下、重量维持在1,200-1,300g以下的款式,顶级碳纤维爬坡轮通常在1,000g以下,若是铝合金轮组的框高通常为25-28mm以下,如果太高则会偏重。◎轮胎选择强调轻量化设计的款式,相对来说,防刺层可能就没有那么厚。建议用途丘陵地或高山路线都很适合,挑战武岭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7、车架几何◎相较于轻量爬坡型通常属于压缩车架,空气力学的车架则是偏向水平型,除了能够在行进中获得更好的惯性之外,对于减少风阻也有一些效果。◎骑乘姿势是三种车系之中,较为低趴。零件搭配◎车架外型已经非常流线,装置的零件也要同步讲求流线低风阻,即使是影响效果只有一点点,也要锱铢计较,像是车把手就是最好的例子,搭配低风阻款式。◎轮胎仍然是选择轻量化设计为主的款式,胎纹以光滑表面更佳。◎轮组选配具有空气力学设计的款式,框宽可能上看24mm,框高通常都在46-55mm以上,使得与车架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通常将前煞车夹器安装于前煞后方,后煞车夹器则是位于五通后下方,尽可能减少产生扰流,煞车夹器厂商为了呼应空气力学的流行趋势,夹器外型也变得更为流线,让部分车款依旧将煞车安装在前叉前方。推出整合煞车与叉体的煞车系统,不仔细看还以为没有装配煞车系统。
8、管材设计◎管材形状属于扁平型与不规则型,通常在研发阶段的时候,是利用真人或模型模拟进行动态风洞测试,以及电脑计算车架各个部位的风阻,空气力学表现会随着不同管件与零件而改变,研发团队不断地修正精进每一个部位管件形状,最终呈现极佳空气力学效果的车架。◎无论是由前侧或后方观察空气力学车架,可以发现车型非常「瘦窄」与流线型,许多部位属于所谓的水滴型剖面,像是在前叉下半部、下管上半部、座管上半部等,让空气力学效果明显提升。◎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座管形状结合「切削点」的概念,也就是与计时车相同的设计概念,降低轮组产生的扰流。◎甚至连水壶本体都考虑进去,期许产生整体性的导流效果,因此在最终冲刺之前,并不建议选手将水壶丢弃。另外一提,透过不对称BB设计,大齿盘侧较为内缩,减少踩踏瞬间的扰流。建议用途以长距离平路、且时速可以维持35-40km以上为主的路况最为适合,在巡航的情况之下,能够减少体力耗费,举凡冲刺赛、绕圈赛和小型丘陵地形都很合适。
9、车架几何◎面对长距离的骑乘路况,车架几何设计必须符合人体工学,即使是长时间骑乘下来,也不至于觉得非常疲劳,以及有效减少产生痠痛感。◎相较于前面两种车系,长途舒适型车架的头管较高,加上较短的上管设计,使得平均分散臀部与双手的重心,是三种车系之中,骑乘姿势最为挺拔与舒适。◎还有较长的轴距,骑乘重心与操控性更为稳定。管材设计◎除了调整骑乘姿势为舒适设定,如果能吸收更多来自路面的震动,也是能减少身体疲劳感,可能可以明显发现特别下移的后上叉,也就是远低于上管。◎座管变得比较长,可以增加位移弹性,还有微弯式前叉与如同铅笔一样扁平的后上叉,增加管件的顺应性与变形量,以上设计都可有效吸收来自路面的震动。◎分别在前叉、后上叉与座管加入独家Zerts避震硅胶,具有缓冲吸震的能力,让公路车也能享受登山车的避震器效果。或是加入特殊材质达到吸震效果,例如在后三角碳纤维管材,加入具有减震效果的天然亚麻纤维配方。
10、零件搭配◎以舒适性为通盘考量,车架可以相容25C以上的轮胎款式,相对来说增加舒适度。◎因应长距离或较为複杂路况,轮胎必须拥有更好的防刺性能,以减少道路维修的机率。◎选用碟煞系统,能够精準调整速度,并且只需要单指作动即可达到与C夹相同的煞车制动力,有效节省双手力量。在功能方面,即使面对雨天或严峻等骑乘路况,依旧提供较佳煞的车制动力,面对长距离下坡,也不用担心碳纤维过热而产生烧框问题。◎由于骑乘姿势较为挺立,背部上扬使得坐骨承受较大的压力,部份车款会选择吸震座垫,通常材质比较偏软,或是使用Gel材质增加舒适性。建议用途全天候路况、环台、距离200km以上的骑乘或是颠簸的石板路。
11、虽然三大车系各有所长,但是大多数的车友并不一定有能力可以一次拥有,以汽车来说,一个家庭通常最多也是2台,如果只能或只想在三者之中择一,又该如何选择呢?如果是刚刚入门的车友,建议选择长途舒适型,骑乘姿势相对舒适,也比较容易操控,如果之后觉得想要升级,则是可以针对骑乘需求进一步考量,如果喜欢一马平川,建议选择空气力学型,或是喜欢登高而望远,建议选择轻量爬坡型。
不少车友骑车除了兼顾运动健身,也希望放鬆心灵,往山上跑的机率不少,所以轻量爬坡型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