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结局的寓意?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如果社会组织是正常的,那么一切犯罪行为一下子就会消灭,因为失去了抗议的对象,一切人立刻都会变为正直的。故事发生在俄国19世纪60年代“农奴制改制”之后,一名叫

如果社会组织是正常的,那么一切犯罪行为一下子就会消灭,因为失去了抗议的对象,一切人立刻都会变为正直的。

故事发生在俄国19世纪60年代“农奴制改制”之后,一名叫“拉斯科里尼科夫”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是“拿破仑式”的大人物,可以杀死“无用的虱子”获得所需而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最后却因为“人性未泯”而投案自首进狱,接受与罪相应的罚。

罪与罚里,人并不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并不是性格的产物,而是“想法”的产物。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这样一幕,哥哥问弟弟:如果杀死一个小女孩可以让世界得救,你会这样做吗?弟弟犹豫了一会,小声而坚定的回答:不可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再具体一点,如果你觉得可以,你愿意处死这个小女孩么?

《罪与罚》: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人类社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凡人,一种是非凡的人。凡人会遵守世俗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他们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了更高崇的目的而清除一些必要的障碍。他们被称为伟人,他们被称为英雄。

《罪与罚》向我们展示了杀死小女孩的结局:主人公因为自命不凡,觉得像拿破仑那样的天才可以不拘小节,忽视平凡人的约束,所以他选择杀死一个刻薄的老太太,获取她的财产然后再走上普救众生的道路,但是他并没有拯救世界,因为从他杀死老太婆的那一刻开始他也杀死了他自己。

俄国文学里,妓女是整个人类苦难的象征。

拉斯科里尼科夫在向索尼娅(风尘女子)坦白杀人的事实后,索尼娅没有丝毫害怕,甚至没有丝毫厌恶,只是紧紧地抱住了拉斯科里尼科夫,并承诺要和他一起承担苦难:“我不懂你的杀人动机,但是我能看见你的痛苦”。她痛苦,有罪,但又纯洁美好。她向上帝寻求救赎。

上帝死了吗?也许他确实是死了吧。可是,他的位子还在,永远不可动摇。

《罪与罚》: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罪与罚的对话,让我们能直接“听见”人物,听见他们的想法。陀思妥耶夫斯写此书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检验这种想法对不对,而是通过描写一个杀人者的内心冲突来映射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超人哲学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同时包含了满满的反乌托邦思想。

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功力不在于讲故事,也不在于怎么制造悬念和营造气氛。我想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碎片状态下的拼图。他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他用自己独到的笔法将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在不受自我统一意识的控制下层层展开。

《罪与罚》: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对于这种平等的各抒己见式的情节展开方法,我看到了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的完美融合及格格不入。也看到了主观和客观条件下的吸收与排斥。

书中描写“罪”的内容不多,但却极其的细致和深刻。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作案之前动机的产生,对罪的胆怯,对自己贫困生活和社会现状的不满等一系列细枝末节导致的情绪压抑、精神恍惚,从而举起了手中的斧子….坦白讲,客观的符合逻辑,严谨的顺理成章。我读着黑色的文字,心却被狠狠地揪着。我不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每一个想法背后产生的原因,我甚至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硬生生的带到了犯罪现场。

《罪与罚》: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

人是不是虱子?那在我看来,人当然不是虱子。然而对于一个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干脆什么都不想的人,就是虱子。

  • 发表于 2021-04-10 11:35
  • 阅读 ( 324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黑白网络
黑白网络

79736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