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新华网
9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国际聋人日。
也许我们都应该稍微放下手中的繁忙,将目光投向这个特殊的群体。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听障人口2700万人。对他们而言,与健听人士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几乎从来不是生活的“日常”。他们眼中的世界,比健听人所感受到的更寂静、更冰冷。
一个简单的购物场景、一次日常的问路……这些对健听人来说每天都会遇到的场景,换成聋人群体,他们却面临“沟通”这个大难题。而当这个场景变成就医、上学时,听障人士往往更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然而,读懂聋人、“听”懂聋人,对常人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吗?其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不懂手语,也能及时送上必要的关怀。
就在不久前,陕西榆林的聋哑人武先生带着自己5岁女儿求医的新闻故事触动人心:
来到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视光中心门诊的武先生,心情一度非常不安,很担心没办法和医护人员顺畅交流,以至于耽搁女儿的病情诊断和治疗。在医护人员面前,身为一名父亲,武先生泪如雨下,只得凭着潦草的汉字和拼音同医生在纸上交流,传递孩子的病史和过往就医情况。
武先生和女儿很幸运,遇到了“愿意做得更多”的人。
从稚嫩的、穿插有汉语拼音的字迹中,我们得知武先生父女不仅遇到了好的医生,也遇到了同样多一分付出的护士。
短短一行“我爱叶璐和那个hu师”,虽既有拼音,又有错别字,却丝毫不妨碍我们透过纸张去感受一份真挚的关爱、一份诚挚的感激。
在微博热搜榜上,聋人父女的这次求医经历一度冲上第二位。愿我们大家能够在关注新闻事件的同时,也能思考是否可以像叶医生和那名护士一样,多做一些,多爱一些。
其实,在每一个领域,我们都有可能遇到有求于人的听障人士。
在微电影《无声回响》中,聋人少女面对误解时的无助、母亲求助律师时的焦急,在健听人看来可能荒诞的故事,却是真实发生的。观赏影片,我们不仅看到自学手语、立志帮助弱势群体冲破障碍的年轻实习律师,也看到当代高科技为听障人士带来的全新可能性。
在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动作捕捉、语义分析、3D再现等,都成为助力听障人士融入社会日常的有力手段。《无声回响》展示了这样的技术创新如何帮助听障人士获得援助,也给更多行业领域出了启迪。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在不断拓展商业版图的同时,也在让科技逐渐普惠社会各个群体。华为云联合千博手语,正在以技术创新,让美好发生。
9月26日,新华网联合爱的分贝、华为云发起倡议,希望能够呼吁大众和更多科技企业关注听障人士的现状、需求和期望,愿我们都能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给多一份爱。
无论是多学一点手语,还是多开放一项技术,希望人们能充分地表达善意,让人群与人群之间不再有沟壑,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友爱、充满希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