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在中秋节这一天感慨万千,思乡之情,怀念亲友,创造出了无数的人间佳作。有一首诗词,犹如一座高山,无法绕开,只能仰望。那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创作背景
“丙辰中秋”,丙辰年的中秋节,即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为官。准确来说,从1074年的十二月三日到1076年的十二月中旬,苏轼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正式步入了不惑之年。
“兼怀子由”,子由便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他俩一生亦师亦友,感情深厚。苏轼和苏辙虽然同朝为官,但是经常天各两方,只能书信联系。在这一年,苏轼与弟弟已经有七年未见,思念之情在这个中秋愈发强烈。喝了酒的苏轼,无数情感喷涌而出,这首千古绝唱便由此诞生。
诗词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开篇便是直问苍天,明月什么时候才能出现?这一问,豪迈中多了几分寂寞。即使是明月万里,苍茫大地中,还是苏轼孤零零的一个人。对话苍穹,相邀明月,只不过把心里的这份孤独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明月”在这里也许是一种象征,那便是在远方的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未见。人生又有多少个七年呢,等待又是那么漫长,青丝变白发。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阙,今晚会是何年何月。开篇问苍天,第二句又是无穷的想象。“天上一天,人间十年”,快与慢之间,夹杂的是苏轼对年华易逝的无奈。
人生看似漫长,其实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身处人世间的痛苦煎熬,羡慕天上的自由快乐,矛盾便由此产生。因为人间有限,而苍天无限。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正是因为羡慕天上的生活,所以苏轼才会突发奇想:想着凭借风力扶摇直上,但是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禁受不了那里的寒冷。
有过美好的幻想,但那都是空中楼阁,始终不现实。“高处不胜寒”,这句是苏轼在宦海浮沉多年的感慨。哪有什么如愿以偿,还不是一边向往名利,一边挣扎求生。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天上终究高攀不起,还是人间属于自己。起身舞蹈,欣赏月光下的身影,天上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天上再怎么美好,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真正的生活还是在当下,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明月慢移,先是来到了朱红色的楼阁,又在雕花的窗户上“低头发呆”,照着这毫无睡意的人。借月亮的移动,来写时光的流逝,美好的总是短暂的。
无眠还不是因为有远方的牵挂,思念汇成月光,是否会照亮同样在想念对方的苏辙。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不应该对人们有怨恨吧,那么为什么会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会圆呢。将月亮拟人化,就好像是一个心生怨恨的美人。其实,月亮哪有什么怨恨,真正有怨恨的,还是那些正在经历离别的人们。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圆满的。求而不得未必是一种遗憾,因为世间万物就不可能是完美的。
有合才有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圆才有缺,世间没有一直圆的月亮。既然如此,哪有什么好惆怅的,无法改变,只能接受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即便是如此,但苏轼还是希望人们能够长长久久在一起,即使是分别两地,相距千里,也可以共赏一轮明月。
月亮就像一个连接器,将分别的你我联系到一起,寄托相思。世间之大,人生之广,我们都是渺小的,但是情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成为永恒。
将景色、情感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实属难得的佳作。这篇千古绝唱,就分享到这里。在众多文人雅士中,苏轼的坦荡乐观、豪放自如,就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这千百年的历史,清澈透明。
朋友,很高兴认识你!看到了这里,如果觉得有所收获,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评论和收藏,我们一起分享书籍与生活的美好!
我是梦鱼儿,每周一本书,成长在路上!在书里,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去发现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