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投名状》上映,好评如潮。
陈可辛舍弃了自己最为拿手的“抒情”叙述方式,以战争场面的写实呈现,加重了对于历史背景和人性主题的凸显,投名状,是契约精神还是如鲠在喉?
01,125分钟?
这部电影在香港公映的时候,是125分钟,在内地上映的时候,只有110分钟。
不仅严重影响了观感,而且过多的删减也造成了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之间的割裂,以致于很多观众看起来云里雾里,所以,也间接地导致了这部电影的评分远远低于本身的质量。
豆瓣7.3分,真的太低。
影迷们看的时候一定要看完整版的。
电影对于《刺马》进行了重新的包装和塑造,并且融入了林冲“雪夜上梁山”,被原梁山泊主王伦强迫纳“投名状”的故事。
投名状,在古代指的是“入伙”的凭证,在古代,很多的社会边缘组织为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表达个人对于集体的忠诚和决心,以示“共同捆绑,永不回头”的意志。
所以,很多的土匪入伙都需要“斩首”来表忠心。
电影用姜午阳的叙事作为旁白,为观众们展现了一个饱满立体,形象复杂的庞青云,并且通过了他和二弟赵二虎,三弟姜午阳之间的兄弟纠葛来展现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传奇。
故事发生在清末,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庞青云被同僚出卖,在沙场中除了自己“装死”躲过一劫之外,其他的弟兄全部都战死。
穷困潦倒的大哥来到了村庄,碰到了沦为强盗的赵二虎。
在打劫太平军粮车的战役中,庞青云用自己的勇敢为姜午阳挡箭而受了伤,从此,三人结义——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有点“水浒”的味道,也有点“三国”的味道。
然而,这样的狠话并非只是简单的说辞,这句话影响到了全局的每一个生死关键点。
要结义,必须要履行承诺,各自杀一个人,以示忠心。
三个人各自杀了三位路人。
他们带领着“山字营”被朝廷“招安”,为朝廷做事。
拿下了舒城,建立功勋的庞青云得到了朝廷的重视,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打了了一座座城池的“梁山军队”,势必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朝廷奸佞的挤兑,外忧内患,伤痕累累。
杯水车薪的粮草,四千战俘,怎样处理?
一路加官进爵的庞青云,盛行洒脱匪性未改的二虎,以及极重兄弟情义的姜午阳。
三个人因为性情各异,兄弟情谊,成长环境,政治追求各不同,产生了龃龉。
我的匕首刺进了你的胸膛,你在我背后的冷箭,这一系列最为惨重的悲剧发生在最为亲切的兄弟身上。
“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这两条结拜誓言,是契约,也是魔咒。
这部电影好的一点是颠覆了人性。
在我们传统的小说当中,不管是刘玄德桃园三结义,还是宋江,吴用,李逵等人的兄弟情,他们是感人的,是一种真正的“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信念,而在《投名状》这部电影中,陈可辛阐述的观点是,很多时候,欲望会压制承诺。
是人都会有弱点,冠冕堂皇,杀气腾腾的誓言背后,肮脏的现实的阴谋却贯穿始终。
当然,这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突变,而是现实的无奈。
电影从人性出发,利用三位兄弟之间的情感转变和个人命运,对于暴力和战争进行了质疑和讽刺,揭穿了漂亮而虚伪的谎言。
在现实和欲望面前,“求同死”的口号变成可苍白而可笑的承诺。
02,2.02亿票房,李连杰拿走1亿
在这部电影中,三位兄弟可谓是定位明确。
出身草莽,侠义为先,心怀家国的庞青云,豪爽洒脱的二虎,情深义重的姜午阳,这些人物被塑造的有血有肉。
这不仅得益于编剧导演的功底,也是演员们的精湛的演技使然。
电影先后获得了八项金像奖和三项金马奖,其中,陈可辛获得了最佳导演,李连杰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励。
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收获了2.02亿的票房成绩。
而李连杰一个人就拿走了1个亿,刘德华1600万,金城武1200万。
很多的观众也许会吃惊,金城武和刘德华也算是超级巨星了,为什么和李连杰相差那么大呢?
其实,在2007年前后,李连杰在北美已经有很高的身价了,本来是1.2亿,1亿还是李连杰给陈可辛的友情价,抹去了“零头”。
而李连杰当时即使在欧美地区,都有极强的号召力,人物的心理互动,性情变化都细致入微。
03,是奉若圭臬,还是如鲠在喉?
这一纸“投名状”,既奉若圭臬,也如鲠在喉。
当然,在这两种选择中,要前者还是要后者,取决于主人公们的选择。
庞青云的悲剧,在于自己的侠义精神在现实困境之下的苍白而无力。
姜午阳的牺牲,是对于契约的殉义,也是对于自身束缚的解脱;
而二虎的结局,更是千年传承之下“不着边际”的无奈。
他们三人,都是妥协于既定条件下的献祭品,也许,真的有一腔豪迈,有一腔热血,可能溅起涟漪,却都在现实困境中消弭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