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第三年发布国民健康报告,《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选取56196个样本,对2020年的国民健康进行回顾和总结。《报告》显示,74%的人因疫情改变生命观,过半人担心自己患上焦虑抑郁,而国人对衰老的平均认知年龄提前到36.4岁。
报告同时发布了“活着”“开心就好”“科学干饭”“手机不睡我不睡”“硬核护肤”“职场欠赞”“云上问诊”“社会性衰老”“不行就跑”“迎难而燃”十大国民健康关键词,从中管窥国民在疫情背景之下的健康观念更迭。
93%受访者将“身体健康”排在第一
人们用一个词来总结疫情之下的2020年时,“活着”成为最大感悟。
《报告》显示,93%的人认为“身体健康”排名第一,其次是家庭幸福、心理健康。与此同时,或许受疫情对经济环境冲击的影响,相比去年,人们倾向于认为“拥有财富”要比“享受生活”更加重要。
调查显示,74%的人因为疫情改变了生命观,65%的人改变了人生观,其中分别55%和49% 的人认为疫情给自己的生命观、人生观带来了正面的影响。经历疫情之后,65%的人对我国的医疗环境信心增强,64%的人对国家科技潜力的信心增强。
一方面,疾病全球肆虐,社会运转状态急剧改变,另一方面人们依然调侃式地说着“活着”,在各大社交平台晒出自己苦练厨艺、在家健身的成果,上演趣味“隔离”大赏。 《报告》将这种心态总结为“迎难而燃”,人们并未因为疫情带来的各种影响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以乐观的心态积极对待。
过半人担心自己患有焦虑抑郁
或许是受疫情影响,大家对于生病这件事更为敏感和介意,《报告》显示,当被问及人们心目中对于“健康”的定义时,与去年相比,“不生病”的重要性从第四位上升至了第二位。但“心理健康”依然与去年一样,高居榜首,更有八成的人表示自己存在心理困扰。
进一步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人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自评分数仅6.8分,对“社会平均心理状态”的评分更是低至5.7分。超过半数的人担心自己可能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而且这种担忧在年龄和性别上并没有显著的区别,由此可见,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担忧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存在的共性现象。
但这是否意味着当前社会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呢?
心理专家叶壮认为,纠结自己得焦虑症、抑郁症的人,很多并不能真正分清“正常”与“病态”之间的区隔,或许在搞清楚状况之后才会发现自己只是状态波动,而非真的有病。他建议人们有心理问题时应该先去了解和问询,而非急于给自己下定义。
女性认为衰老的年龄为35岁
2020年,大家对于衰老、疾病都十分敏感。几乎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认为自己离衰老不足10年的时间——即便是那些仅仅20多岁的年轻人。
虽然国际惯例对“老年人”的定义是60周岁以上,但《报告》数据显示,人们对于衰老来临的平均认知年龄是36.4岁。其中,女性相较于男性认为衰老更早来临,心目中的平均衰老年龄是35.4岁。
当同时结合人们的“实际年龄”和“认知年龄”两个维度来看时,《报告》发现在20岁到50岁期间,每次人们踏入一个新的5年时,大家对于“衰老”的焦虑感就会到达一个巅峰,而过了这个时间之后,人们对于衰老又获得了4年的放松期,直到下一个5年开启。其中焦虑感最强的是即将到达25岁的人,他们对于“衰老年龄”的认知也是最低的,仅为33.4岁。
有趣的是,虽然人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远远提前于真正衰老年龄的期限,但却对衰老这件事并未感到过于焦虑,仅有33%的人表示敏感或畏惧衰老的来临,57%的人则选择坦然接受,并以乐观的态度积极迎接,并且年龄越大,对于衰老的态度越坦然。
这与丁香医生2020年12月发布的《新青年抗衰老调查报告》不谋而合,该报告显示,20至25岁人群对衰老“非常焦虑”,57.19%受访者认为随着年纪渐长察觉到了自己机体衰老的变化;42.14%的人则认为,自己是迫于同龄人的压力感觉到对于衰老问题的焦虑。可见,相比身体机能本身的变化,“衰老”更可能是社会共识变化的结果,“社会性衰老”成为一种新的有趣现象。
【记者】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健康生活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